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2024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特別報道 > 關注廣西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③丨崖谷上的“花癡” |
2024年06月03日 07:56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關海芳 楊飛鵬 編輯:潘曉明 |
綠色映底蘊,山海見初心。廣西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中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生態質量、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等均居全國前列。隨著環境改善、保護力度加大,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變多了,種群數量也增加了。在六五環境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看看八桂大地上這些珍稀的精靈,感受萬物蓬勃生長,念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山海經”。 記者 關海芳 李林 攝/制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關海芳 通訊員 楊飛鵬 5月22日,百色市樂業縣花坪鎮,3名身穿迷彩服的青年一大早就進山了。 以木為杖,跋山涉水,一路打草驚蛇、攀越懸崖,1小時后到達目的地拉雅峽谷——全球最大的臺灣香莢蘭野生居群點。 他們來自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多月前對該蘭花種群做了人工授粉。此行要把授粉失敗和被蟲咬的蒴果去掉,留下健康、飽滿的,以備下一步人工繁育使用。 科研人員在對臺灣香莢蘭進行野外人工授粉。張銀銀 攝 漫山蘭花,迎風搖曳。技術員蔣強眼神柔情似水:“人工授粉成功率約80%,非常不錯!” 如果完全靠天然授粉,成功率最多10%。 雅長,我國唯一以蘭科植物命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除了臺灣香莢蘭,這里還有莎葉蘭、帶葉兜蘭等全球最大野生居群。 空谷幽蘭,無人自芳。蘭花多喜巖縫崖壁,或長于古樹梢,或綻放于澗水旁。越是人跡罕至之地,蘭花開得越好。 專家介紹,野生蘭科植物自然繁育的速度緩慢,若放任自然,蘭花的種類可能快速萎縮甚至消亡。 2010年持續的干旱天氣,曾導致保護區內蘭科植物大面積枯死。馬馱、手抬,上百人將數百噸水運上山,才將重點區域的蘭花救活。 “由這件事,所有人都意識到,必須加快蘭科植物的人工繁育野外回歸進度!痹摫Wo區蘭科植物繁育實驗中心主任劉世勇說。 科研人員一頭扎進蘭花人工繁育的世界里,一干就是10多年。 可是,人工繁育并馴化野外回歸,并無太多經驗可借鑒,科研人員只能在試錯中摸索。 野外人工授粉——獲取種源——在人工配置的培養基進行種子繁育——種子萌發——出苗后放到大棚進行馴化,讓其適應自然環境——選取長勢好的蘭花苗,野外回歸種植…… 一個流程下來,七八年就過去了。 “失敗了很多次。”劉世勇說,有的培不出苗,有的出苗后回歸野外無法存活,組培苗品的配方更要精確到1/10000。野外回歸種植初期,科研人員甚至要負重50公斤的水和設備,爬山澆花。這,僅僅是種活了,得等到回歸的蘭花開花才算成功。 工作清貧、艱苦,很多職工來了又走!皼]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根本坐不了這樣的冷板凳!眲⑹烙抡f。 能留下來的,正是一批像劉世勇、蔣強這樣,逐漸愛上蘭花、迷上蘭花的“花癡”們。 為了研究野外人工授粉,蔣強大半夜和同事跑到山上觀察昆蟲授粉過程!拔覀円欢ㄒ鎳沂刈∵@個基因庫!生長在不同海拔的同一種蘭花,它們的基因可能都不一樣,維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片山就是重要的蘭花種質資源地!彼麆忧榈卣f。 廣西雅長蘭科植物種質基因園的老吳,同樣視蘭花為心肝寶貝。他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將園內50多種蘭科植物的花蕾長出時間、初花期等數據一一登記。看似枯燥,51歲的老吳卻甘之如飴地干了9年。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备邼、雅致、堅韌,長期與蘭相伴,這群“花癡”的身上,也散發著蘭的氣息。 堅守和付出,終有收獲—— 蘭科植物繁育實驗中心年產300萬苗,迄今已人工繁育保護區里的55個蘭花品種,野外回歸上百萬苗。保護區內的野生蘭科植物,從2005年剛成立時調查記錄的44屬115種,增加到目前已知的64屬174種。雅長,成為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的重要分布區和基因庫。 可喜的是,愛花護花群體還在不斷擴大。 “保護區內住著近萬名群眾,為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在社區和諧建設上下了大功夫!痹摫Wo區管理中心主任楊秀星向記者一一列舉:扶持村民種植經濟果木林,發放能源替代補助,每年選聘林區脫貧戶200多人為生態護林員,深入學校開展科普宣傳,愛花意識從娃娃抓起…… 報紙版面截圖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