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①丨守望家園共“白頭” |
2024年05月31日 07:52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袁琳 張雷 編輯:劉曉彤 |
綠色映底蘊,山海見初心。廣西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中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生態質量、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等均居全國前列。隨著環境改善、保護力度加大,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變多了,種群數量也增加了。在六五環境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看看八桂大地上這些珍稀的精靈,感受萬物蓬勃生長,念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山海經”。 記者 袁琳 阮鈺臻 攝/制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袁琳 通訊員 張雷 從青年小伙到華發初生,蒙育寧與岜盆的石山精靈們朝夕相處了20年。 一張合影里,一只通體金黃的未成年小白頭葉猴,依戀地趴在蒙育寧的肩上,頭抵著他的臉。 這是一只失勢的公猴托孤給人類的幼崽。公猴將奄奄一息的小猴放在西瓜地勞作的農民旁邊,并一直跟隨,直到小猴被安置妥當,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小猴一度由蒙育寧臨時照顧。他喚它為茗茗,像養育自家孩子一樣,給它喂奶、擁它入睡。茗茗離開后,每當他翻出合影,總會一臉寵溺地向人述說,任誰都很難不被打動。 作為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岜盆管理站站長,蒙育寧屬相是猴,做的事也是護猴,被同事戲稱為“猴王”。 如今,白頭葉猴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在左江和明江之間,這一面積不足200平方公里的狹小三角形地帶。 在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頭葉猴母子在采食花蜜。吳兆榮 攝 “鳳凰山勢入龍州,屈曲明江繞郡流。莫聽啼猿驚絕域,伏波銅柱壯千秋。”明代詩作對此早有記載。白頭葉猴成年后,像大熊貓一樣,有著同款黑白配色,這些石山精靈與人類相守,共享美好家園。 “白頭葉猴與別的猴不同。”蒙育寧說,網上常看到猴子搶奪游客物品的視頻,但白頭葉猴性格相對溫順,一般不惡意攻擊人類,也不破壞農田莊稼。 5月22日,在崇左市江州區板利鄉,記者看到溫馨一幕:一群公猴跳入板利管理站園內嬉戲,面對游客的手機鏡頭,這些精靈儀態萬方,還主動湊到鏡頭前“擺造型”。 村在山前、猴在山后,板利鄉那弄下屯村村民與數群白頭葉猴家族依著同一座山棲居。穩重而親人的白頭葉猴,愛到村口嬉戲。有時,蔗農在地里揮刀砍蔗,成年白頭葉猴就蹲在身旁淡定觀看,人們打趣說:“這些猴是監工吧!” 人與猴的相處之所以如此自然放松,既有猴的乖巧懂事,更有人的珍愛。 喀斯特石山不宜蓄水,遇上干旱時節,飲水成為白頭葉猴生存的難題。2009年夏至2010年春,廣西遭遇8個多月的夏秋冬春連旱,保護區創新性地在猴子活動區域的半山上,修建人工飲水池,員工常常肩挑手扛進山補水。 如今,白頭葉猴分布最多的板利和岜盆片區,分布著10多個這樣的飲水池,有的還接通了自來水管補水。 記者通過監測視頻看到,飲水池不只為白頭葉猴所有,已然成為保護區里所有動物的樂池。為方便小鳥飲水,護林員將一截斷枝斜插入池中,各種珍貴鳥類駐足暢飲鳴啼,和諧而美好。 穿行于保護區,茂密的亞熱帶次生林環繞座座石山。林中都是白頭葉猴喜愛的樹種,木棉、蘋婆、小葉榕、番桃樹、山柑藤……十多種食源植物層疊交錯。 “近年來,我們依托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山水工程項目和‘捐種一棵樹,幸福一群猴’活動,恢復白頭葉猴棲息地700多畝。”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農登攀手持柴刀,邊修整樹木邊說。 向遠處望去,郁郁蔥蔥的林子,不僅為白頭葉猴提供充足的食源,還為它們架起了四通八達的“綠色公路”。 岜盆片區的一條“綠色公路”,曾因農業生產開發被鏟除,導致附近猴群無法正常跨越田地前往水源地。蒙育寧發現后,馬上跟項目開發負責人協商,移來食源樹,將廊道恢復。 “種樹當天,猴子們在大中午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爬上崖壁,跟著車輛行進路線一路攀躍,直到完成種植才紛紛散去。”蒙育寧說,“他們是向我們表達感謝呢。” 這是猴與人的惺惺相惜,我信你,你護我,共“白頭”。 在這里,石山精靈從上世紀80年代的300多只,增至如今1400多只,逐漸走出瀕危困境。 在這里,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以白頭葉猴為主題的生態經濟方興未艾,輻射教育業、旅游業、林草業。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