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桂林12月2日訊(通訊員 張海云 李怡慧)疫情發生以來,在桂林市象山區委、區政府的團結帶領下,象山區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勠力同心、和衷共濟,用責任、愛心和善舉助力疫情防控,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匯聚起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象山區回族志愿服務工作人員阮金寬耐心幫助居民使用手機出示健康碼。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怡慧 攝
愛心匯聚,譜寫團結篇章
在象山區象山街道五美社區核酸檢測點,除了“紅馬甲”“黃馬甲”“大白”之外,還多了幾位戴著無檐小白帽的回族志愿服務工作人員,阮金寬是這當中的一員。“抗疫一線工作人員不分晝夜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我們各族群眾都有責任、有義務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阮金寬介紹,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桂林的回族同胞沒有缺席過抗疫工作,并累計捐款10萬元以上。“只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疫情終將過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象山區各族同胞積極主動作為,志愿投身防控一線,齊心協力助力疫情防控,傳遞民族團結深切真情。
點點微光,可成星海;涓涓細流,匯成江河。事實上,像阮金寬這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其中不乏夫妻檔、父子檔、母子檔,他們是親人,亦是戰友,他們以點滴愛心匯聚戰“疫”暖流。有些還組成了志愿服務隊,如漓江大美小區志愿者服務隊、迎賓西“幫幫親”志愿服務隊、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等等,他們奔走在各個檢測點,協助維持秩序、掃碼錄信息、運送物資等等。他們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奉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譜寫了一篇篇團結協作的動人篇章。
象山區平山街道凱風社區核酸檢測點為老人設置專用通道。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怡慧 攝
善舉助力,彰顯城市溫度
風雨同舟共擔當,愛心善舉聚力量。為了幫助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轄區企業、商戶也紛紛捐物出力,向基層抗疫一線捐贈物資,在筑牢疫情防控防線中貢獻企業力量,彰顯城市溫度。象山區南門街道竹林社區少數民族商戶熱合曼為堅守抗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送上了親手做的特色馕餅,還有方便面和礦泉水等愛心物資,熱合曼說:“桂林是我們的第二故鄉,多年來在這里開店經營受到優待照顧。這次疫情社區工作人員不辭辛苦,日夜奮戰,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們也想出點力,捐贈一些物資表示心意。中華民族一家親!”
由于連續多日陰雨天,加上氣溫驟降,轄區企業切實從支援醫療隊實際需要出發,紛紛捐贈衣物、烘干機等物品,為醫護人員解決了實際困難。一箱箱愛心物資、一聲聲暖心話語,為每一位防疫人員注入了溫暖力量,凝聚起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愛心企業共捐贈口罩60000余個、手套5000余付、防護服1000余套,酒精、消毒液1100余瓶,以及桂林米粉、方便面、礦泉水、羅漢果若干箱等等。
象山區竹林社區少數民族商戶熱合曼為堅守抗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送上愛心物資。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怡慧 攝
堅守一線,詮釋責任擔當
“不管是風雨交加還是天寒地凍,我們每天都堅守在一線,最早到最晚走。”象山區東安社區黨委書記萬霞一邊忙碌著工作一邊說道:“我們每個社區工作人員都義無反顧的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無怨無悔!”疫情防控的號角吹響以后,萬霞就帶著社區工作人員開啟無休工作模式,始終保持“奮戰”狀態,不僅要負責核酸檢測各項工作,同時還要為居民群眾協調處理各種問題,工作事無巨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了責任與擔當。
疫情防控是一場阻擊戰,也是一場團結戰,團結在一起的各族干部群眾永遠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連日來,象山區實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根據網格劃分,成立疫情防控網格臨時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崗,機關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醫護人員、包聯單位不分晝夜,風雨無阻奮斗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協同一心,眾志成城,確保“應檢盡檢、不漏一人”,用“守土有責”的擔當筑成抗擊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線。同時,充分發揮民族團結黨建聯盟作用,全區各行業領域成立了疫情防控黨員先鋒隊、黨員志愿服務隊,提供幫辦代辦、就醫轉診、運送物資等暖心服務,做好疫情防控“民生線”,全力為各族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面對疫情,象山區各族干部群眾舍小家、顧大家,主動投入抗疫一線,用愛心和堅守守護萬家平安,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深刻闡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堅定了各族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書寫了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共渡難關的民族情、家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