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池積極探索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網上辦實事 線上解民憂
近年來,河池市積極探索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通過搭建“網絡問政”等平臺解民憂、培育電商化解農產品銷售難和網上公益活動等方式,積極在網上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讓老百姓享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A 平臺精準溝通服務群眾
打開頭條河池APP,點擊進入“河池網絡問政”,一連串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映入眼簾。在“問政部門”“留言領導”等頁面,可瀏覽相關部門和領導針對網友反映問題給予一一回復的即時記錄。
近年來,河池市積極推動“網絡問政”融媒體平臺、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便民平臺建設,“網絡問政”融媒體平臺實現“一個平臺、多端訪問”民情民意一網全收,形成市、縣、鄉(鎮)三級黨政部門縱向聯動、“線上回應”與“線下辦理”有效銜接的全時、全媒、全網問政格局。
截至今年5月底,實名入駐開展問政的部門有1254個,“問政部門”欄目共受理網友提問1856條,辦結問題1824條,辦結率達98.3%。12345政府服務熱線解決群眾和企業的有效訴求能力不斷提升,去年受理群眾訴求工單約3.95萬件,20秒話務接通率93.81%,工單按時辦結率97.34%,受到廣大群眾的充分肯定。
B 電商讓群眾收獲網絡“紅利”
“聽說副市長也搞網絡直播了,趕緊進入直播間,看看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貨……”像這樣的直播帶貨活動,2020年以來,河池舉辦20多場。去年在市長、縣長直播帶貨活動中,河池53種“河池桂貨”變成“網紅搶手”,大化七百弄雞“飛”上2020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餐桌。
自2015年以來,河池市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綜合示范縣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鄉村服務體系,優化物流配送體系,開展電商人才培訓,推動綜合示范工作。河池壽鄉牛、大化七百弄雞、河池山茶油等“十大百萬”扶貧產業產品借助電商平臺大幅上行,有效拉動河池名特優農產品銷售,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全市農村電商覆蓋率達81.8%,累計建成投入使用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9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9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833個、鄉村物流服務站點952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6.15億元。
C “互聯網+”促民族文化活起來
千百年來,河池各族人民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瑤族“密洛陀”、毛南族的“肥套”以及羅城“依飯”文化等,都是民族文化瑰寶。
河池市高度重視民族優秀文化的培育、傳播和傳承,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精品,通過組織策劃“壯族三月三·河池嘉年華”等節慶日的線上系列活動,讓民族文化在“互聯網+”時代活起來。“在去年羅城電商大集暨第四屆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活動中,仫佬族依飯文化搭上旅游節和電商大集的“網絡快車”,展現了仫佬山鄉干部群眾的誠信、自信,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今年“壯族三月三·河池嘉年華”文化旅游消費品牌系列活動中,河池市圓滿實現“安全、秩序、質量、文明”四統一的目標。
據統計,今年4月14—17日,全市共接待游客109.0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6.57億元。
D 攜手繪就網上網下“同心圓”
今年3月,一則關于“救救小玥玥”的信息霸屏河池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一些自媒體平臺也紛紛轉發求助信息,眾籌僅兩三天的時間,小玥玥就得到2萬余名愛心人士的幫助,籌齊愛心款50萬元。
近年來,河池市先后成立新媒體聯合會和互聯網行業黨委,不斷引導屬地網上網下力量在傳遞信息、反映民意、引導輿論、助推公益、服務群眾、繁榮文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風尚。
網上涌現出“全城接力救助‘牛帥哥’”“東蘭小學生為暈倒病人撐傘避雨”等動人故事和譚連喬等好網民代表。越來越多的網絡力量關心、支持和推動網絡公益事業發展,網絡公益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石山育苗’瑤山兒童成長計劃”等公益項目榮獲全國網絡公益年度項目。(記者 廖慶凌 通訊員 班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