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書記的幫助下,我家養了20多頭母豬100多只雞。去年家庭收入達到5萬多元,已經脫貧了。政策對我們貧困戶這么好,我能夠順利脫貧,真的感謝黨委政府對我們的幫助。以后我們一家人會更加努力,盡快走上小康路。”靖西市安寧鄉果布村貧困戶農安梅說。
農安梅所說的楊書記是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派駐靖西市安寧鄉果布村第一書記楊帆。扶貧路上,楊帆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黨建+扶貧”“扶貧先扶智”的方式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將黨建的旗幟插到扶貧的最前線,增強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脫貧攻堅戰中,廣西政法機關積極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基層黨支部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促進脫貧攻堅,帶領群眾同步小康。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培養選拔一個堅強有力的班子,特別是一個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領頭雁”,是增強貧困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關鍵。
靖西市岳圩鎮漢邦村在2016年前,因黨支部軟弱渙散,組織生活不能正常開展,是全市有名的上訪村、問題村。工作中,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副調研員、漢邦村第一書記王斌采取“八字”工作法,強力推進村黨組織班子建設。
通過“輸血”,王斌建立了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通過“壯骨”,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村干部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村干部“雙強”率達到91%。此外,通過“扶志”和“治癱”,提高農村干部的政治理論素質,整治4個癱瘓、半癱瘓自然屯黨小組,促使2個后進屯黨小組跨入先進行列。
“加強貧困村‘兩委’建設,我們的目標是培育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王斌說。
河池市鳳山縣人民法院派駐金牙鄉下牙村第一書記黃春利駐村后,第一時間組織下牙村“兩委”干部和黨員開展一系列強化基層黨員凝聚力、提高基層黨支部執行力的活動,認真貫徹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到姜茂生將軍故居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還到東蘭列寧巖、韋拔群紀念館開展考察學習活動,大大提升黨支部的號召力和執行力。黨支部由三星級升級為四星級黨支部,整體戰斗力明顯增強。
讓黨支部“活”起來、“強”起來,村里才能發展起來、群眾才能真正滿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扎實開展“四議兩公開”“創星爭旗”等黨建活動,通過抓黨建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進一步凝聚支部班子戰斗力,幫扶的鳳山縣石合村黨支部獲得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評選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五星級黨組織”稱號,與此同時,石合村和該縣的刷把村還分別獲“治理有效紅旗村”和“鄉風文明紅旗村”稱號。
大力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
“真的非常感謝黃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的幫助,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再次避免了這些年走過的彎路,信心大增啊,明年有信心脫貧。”說起今年的草魚豐收,東蘭縣三石鎮板文村的貧困戶覃舉東發自內心地說。
這些天,覃舉東心里美滋滋的,他家的4畝魚塘產的草魚已經順利銷售1.2萬斤,剩下的8000斤左右也不愁賣,他已經與南寧的魚販取得了聯系,過些日子便可成交。
然而,像這樣的豐收場景,覃舉東一等就是10年。覃舉東雖是個勤勞的人,但由于其缺乏養殖技術,加上有點犟,聽不進別人意見,雖投入大量精力,但這幾年養殖多是以失敗告終,收入甚微,最慘的一次是雷雨夜后整塘將要售賣的魚翻塘,顆粒無收。
“大家同村一起養魚那么多年,覃舉東失敗的原因,我還是比較清楚的,但是他聽不進我們的意見。”何世寧無奈地說。
今年43歲的何世寧,是該村的黨總支書記,當地出了名的黨員致富帶頭人,淡水魚養殖的“土”專家,早年從柳州鋼鐵廠辭職回鄉創業,號召力較強。
2013年開始,何世寧就摸索著大規模喂養淡水魚,這在村里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虛心奔走請教養殖大戶,自學養殖技術,懂得如何修繕魚塘、選育魚苗、調節水質、科學用藥等本領。憑借科學、過硬的技術,這10年間,他家10畝魚塘,一年能養殖三造魚,純利潤達10萬元。
扎根鄉土,志在富民。在東蘭縣像何世寧這樣的黨員致富帶頭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利用一技之長,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村群眾走上致富之路。目前,東蘭縣已涌現出在板栗、咸淡水養殖、特色種植等領域的黨員致富帶頭人43人,輻射帶動3000多名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發展一批扶貧產業
百色市右江區人民檢察院的隆永福是右江區龍川鎮仁相村第一書記,仁相村農業經濟以稻谷、玉米種植為主,扶貧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村集體經濟更是一片空白。如何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如何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局?隆永福面前擺著一道道難題。
隆永福敏銳地鎖定了大城市供不應求的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市場。經過與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駐村工作隊員研究,決定把蛋鴨生態養殖作為龍嶺村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僅僅5個月,仁相村蛋鴨養殖場第一期項目就實現產蛋,有了收益。在隆永福的推動下,仁相村最終建成占地60畝的蛋鴨養殖基地,存欄蛋鴨6000羽,日產鴨蛋250公斤。
2019年鴨蛋實現收入超30萬元,預計2020年收入80萬元。仁相村蛋鴨養殖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增長,從一個年收入不足3萬元的薄弱村變成了經濟強村。
百色市樂業縣上崗村人多地少、產業單一,全村733戶農戶中有438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初仍有274戶1189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42.2%,是樂業縣貧困發生率最高、預脫貧戶數最多、脫貧任務最重的貧困村。
自治區高院駐樂業縣同樂鎮上崗村第一書記冼銳帶領村“兩委”干部先后到貴州安龍、百色田林等地考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大家決定發展以黑木耳、靈芝為主的食用菌種植產業。
2018年,通過利用樂業縣扶持資金50萬元、自治區高院扶貧幫扶資金22萬元,上崗村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最終落地投產。2019年,出產優質高山云耳700多公斤,銷售收入達8萬元,靈芝孢子粉一項收入達4.5萬元,加上門面、勞務公司等收入,年內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萬元,較2018年翻了一番。
“能夠到基層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我感覺特別充實,也特別有意義。”冼銳說。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廣西政法機關著眼長遠,用勤勞和智慧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用“腳力腦力”引領貧困村走上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