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和朋友約好了,過年出國旅行。”近年來,每到春節,單身的曉雪都會與閨蜜們相約出門旅游。日本、韓國、英國……她們越走越遠,借此避開過年期間親朋好友對她們情感問題的過度關心。
時下,臨近春節,很多人都急切地踏上了回家路。然而,不少和曉雪一樣的“躲年族”卻選擇了“反向而行”。
為躲避親友逼婚,她們過年出門旅游
曉雪今年34歲,外表美麗時尚,熱愛健身、旅行。她在玉林城區開了一家酒莊,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有房有車有事業,身邊還有一群志趣相投、從中學時代便開始玩在一起的閨蜜好友,曉雪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
可每到過年,曉雪就不得不約上三五好友,結伴出國旅行。因為5年前,她主動和丈夫提出離婚,至今還沒交男朋友。“你現在還年輕,一個人可以過得很瀟灑,可女人終歸要有個歸宿,不然老了以后怎么辦?”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輪番勸說曉雪,甚至曉雪的父母也因為她的離婚承擔了不少壓力。
曉雪笑了笑說,她已連續5年不在家里過年了,家人過年期間走親訪友時,終于不再議論她了。
無獨有偶,老家在河池、現在玉林工作的劉玲過年也打算“躲年”。“回家過年,內心很煎熬。父母年紀大了,我知道他們盼著我早日成家,其實我心里也急,也想結婚生子,讓父母安心。可沒有合適人選,我沒辦法說服自己將就。另一方面,親戚朋友又過度關心,一見面就問什么時候帶男朋友回家,讓我壓力很大。”劉玲說,她和同是單身的好友已訂好了除夕飛泰國的機票。
父母輪番催回家,他推稱“工作忙”
“從元旦起,父母就天天輪流給我打電話,催我快點訂好車票,早點回家。”30歲的李良家在容縣,目前在廣州某珠寶品牌公司從事銷售管理工作。他心里清楚,父母一個勁地催他快回家,是叫他早日回去相親,“父母想著,過年期間外出工作的年輕人都回家了,相親機會多,成功概率大。”
李良說,去年回家過年時,父母天天為他安排相親,有時一天見兩三個相親對象,甚至有的對象比他還大幾歲,父母的“饑不擇食”讓他不勝其煩。“我從事的是服務行業,逢年過節只能輪休,今年我已經主動跟公司申請,春節頂崗上班。與其回家被父母逼著去相親,不如先上班,等年后再回家。”
心理咨詢師建議父母、子女換位思考,多溝通交流
記者采訪發現,隨著“躲年族”越來越多,各種衍生品開始熱銷,一些印著“沒有對象”“工資保密”等字樣的衣服、手機殼頗受年輕人歡迎。有的購買者是為了惡搞,有的則是受夠了家里親戚們的“逼問”,干脆先表明態度,省得被問。
隨著春節的臨近,一方面是大齡青年“躲年”,另一方面卻是父母渴望子女回家、一家團圓。“其實,過年團聚最重要。”市民劉阿姨道出了不少父母的心聲,他們雖然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很著急,可是對于常年離家的子女,他們更多的還是想念,尤其是在春節這種萬家團圓的日子,他們更渴望子女在身邊。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麥老師認為,父母應該意識到,子女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思想、生活,這是父母無法代替的。家長關心子女的感情問題無可厚非,但如過度干預,則會制造緊張的親子關系,若強加自己的意志于子女,會招來子女反感,嚴重的話,會導致子女“躲年”現象發生。但另一方面,子女、父母雙方也應盡量通過溝通、交流取得相互諒解,“情感的事是相互的,包括親情。”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記者 龐獻)
原標題:過年他們不回家 怕被逼婚,一些單身青年渴望團圓卻又怕回家過年,心理咨詢師建議父母、子女換位思考,通過溝通、交流取得相互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