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民族特色美食大聯展開幕。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哲 覃文軍 攝
全國民族特色美食大聯展開幕。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哲 覃文軍 攝
廣西新聞網大化4月9日訊(通訊員 韋哲 覃文軍)4月3-4日,“壯族三月三·大化嘉年華”文化旅游暨全國民族特色美食大聯展系列活動熱鬧開展,大化瑤族自治縣壯瑤同胞歡聚一堂,舉行祭河、“笑酒”等民俗文化活動,構成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歡樂場面。期間,全國30多個民族代表齊聚大化,共話民族餐飲綠色康養產業發展,并展示民族特色美食,共筑民族特色美食盛宴。
壯瑤同胞歡歌慶佳節
在活動中,搬遷入城的壯瑤同胞對唱起山歌,敲起銅鼓跳起舞,進行“笑”等民俗文化表演,歌唱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移民搬遷等發展帶來的好處。
同時,舉行祭祀紅水河活動,通過千人誦祭文、放生河魚、拋灑五色糯米飯、舉行山歌對唱及壯瑤民俗文化節目表演,表達感恩紅水河、敬畏紅水河之情,以及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共話民族餐飲 促綠色康養產業發展
4月3日,2019中國民族餐飲發展大會在大化縣舉行,全國30多個民族80多家知名餐飲企業代表齊聚于此,探討民族餐飲發展的新未來。
會議同期舉行民族餐飲發展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就當前民族餐飲發展與趨勢進行解讀;民族餐飲企業代表圍繞如何弘揚民族餐飲文化,助推地方經濟發展進行了交流發言。
“大化生態優越,生態食材豐富,宜游宜居,發展美食產業不僅可以吸引八方嘉賓,還是大化走向全區、走向全國的快速通道。”中國烹飪協會特邀執行副會長李亞光說。
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作了題為“美食驅動促發展 創新引擎助脫貧”的主旨演講,介紹大化實施“美食驅動”戰略的探索與實踐。大化縣委副書記、縣長藍勝介紹大化區位、生態環境、生態食材等方面優勢,明確大化“康養福地、美食之鄉”的旅游發展定位。
會議發布中國民族餐飲綠色康養產業發展倡議;舉行項目協議簽約儀式,助推大化生態食材“走出去”;大化縣人民政府與中國烹飪協會簽署民族餐飲和美食產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30多個民族美食大聯展
4月4日,在易地扶貧搬遷古江安置區內的達吽美食小鎮美食廣場,“壯族三月三·大化嘉年華”文化旅游暨全國民族特色美食大聯展活動隆重舉行。全國30多個民族80多家餐飲品牌企業代表進行民族特色美食聯合展示,共筑民族特色美食盛宴。
國家民委原專職委員兼經濟發展司司長葛忠興、中國烹飪協會特邀執行副會長李亞光以及10省區烹飪協會領導參加活動。廣西壯、瑤、苗、侗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悉數亮相。
北有滿漢全席,南有壯瑤大席。在達吽美食小鎮美食廣場中間,擺出了36米長的壯瑤大席,擺上了韭鮮湯、“魚帆風順”等近百個壯瑤美味,充分展示壯瑤大席這個被列入廣西十大名宴,并榮獲中國烹協授予“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名宴”稱號的宴席的風采,吸引眾多游客圍觀。
“壯瑤大席不僅匯聚南方美食精華,體現壯瑤民族特色,還是生態、康養、長壽菜品。”中國烹飪協會民族餐飲委員會總干事張文春說。
廣場四周,各民族特色美食有序展出,玉盤珍饈,芳香四溢,令人垂涎。當天,各民族餐飲企業開展免費品鑒活動,現場游客品嘗到了不一樣的舌尖上的民族味道。大化縣還展示了本地康養食材及地標產品,就食材和美食與各兄弟民族相互交流,共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促進民族團結。
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曾大文認為,在大家的共同交流中,特色美食才能達到優勢互補,才能做得精致,才能更扎實地推動脫貧攻堅戰。大化在這方面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近年來,大化實施美食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優越的生態環境和中國長壽之鄉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康養福地、美食之鄉”品牌,不斷提升大化綠色、生態食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化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設達吽美食小鎮,打造中國康養旅游美食天堂,匯聚全國特色美食,讓“吃天下 到大化”這一聲譽傳遍大江南北,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美食產品和游客聚集大化,推動旅游扶貧、消費扶貧,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全縣形成了餐飲業、特色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美食帶動餐飲業快速發展。2018年以來,全縣新辦餐飲店423家,新增從業人員1093人。目前,全縣飲食店已發展到1331家,從業人員3187人,注冊資本18165.98萬元。二是帶動了生態食材發展。目前大化七百弄雞、七百弄山羊、雅龍旱藕粉、大化白玉薯、黑豆等生態食材供不應求。三是帶動了旅游業發展,促進了消費扶貧。2018年,大化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170萬人次,旅游總消費22億多元,同比增長36%。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多元,增長11.3%,1.5萬貧困群眾摘掉窮帽。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