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
中新網宜昌4月14日電 (記者 郭曉瑩)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后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
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
中華鱘研究所在1982年開始開展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工作,1983年獲得成功。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之后多年取得成功,標志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體系基本成熟。
目前,中華鱘研究所保有中華鱘野生親魚和一定規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種群。中華鱘這個物種可以依托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資料顯示,中華鱘除了面臨野生種群減少的危機,還存在雌雄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野生中華鱘雌雄比例已經達到7:1以上,雄魚很可能先于雌魚消失。目前,中華鱘研究所開展的中華鱘單性繁殖技術已經成熟,這意味著,即使人類在長江里捕捉不到野生雄性親魚來給魚卵授精,科研人員依然可以繁育中華鱘下一代。
三峽集團發文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取決于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500多萬尾,其中大規格的子二代中華鱘達1.75萬尾。那么,這些人工繁育的中華鱘放流長江后,能有效補充中華鱘野生種群的不足嗎?
中華鱘研究所資料顯示,放流的全人工繁殖中華鱘,數量雖然少,但都是大體格的,不存在產卵、受精、孵化過程中的損耗,在長江、大海里基本沒有天敵,損失率跟自然繁殖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放流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對于野生資源的補充有積極意義。
“我們對放流的子二代中華鱘進行標記追蹤,結果顯示,大規格人工繁殖中華鱘進入河口水域的比例超過五成。”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生態研究室副主任姜偉表示,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并無差異,能夠很好適應長江和大海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