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 > 特別報道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㉜|大壁虎安家記 |
2025年02月05日 07:4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巫美橋紅 編輯:潘登 雷劍秋 |
朝陽灑落在大明山蒼翠挺立、郁郁蔥蔥的山澗里,明亮溫暖。 “咚、咚、咚!”潘志輝右手握著錘子,左手扶著釘子,認真地在一塊木板上敲敲打打。 這塊木板長80厘米,寬60厘米,旁邊還有一些裁剪好的棉布。這是潘志輝正在給他的“老朋友”大壁虎一家制作“新家”。 “天氣冷,要給它們準備溫暖的地方。”潘志輝說。 潘志輝原是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銅礦護林防火站的護林員。2022年4月的一天,他在辦公室意外地聽見一陣奇怪的叫聲——“啊呃、啊呃……”經過尋找,才發現是一只大壁虎。 這只大壁虎的身子長30多厘米,頭部呈扁平三角形,身上布滿顆粒狀細鱗和黃色、橙色斑紋,從脖子到尾巴有一圈圈白色環紋。在一定條件的光線下,它的眼睛還呈現紅寶石一樣的顏色。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潘志輝對“新朋友”的造訪驚喜不已,詳細了解才知道,這是體型第二大的壁虎,又名蛤蚧、仙蟾、大守宮。 大壁虎,原產于中南半島各國。在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南部省份,都有野生大壁虎繁衍生息。 大壁虎在大明山活動。 大明山保護區供圖 大壁虎在歷史上有著豐富的記載。 西漢的《楊雄方言》一書中記載:“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蓋相似也。”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蛤蚧一雌一雄,因聲而名,以雄為蛤,以雌為蚧。當代《中藥志》因其外形像壁虎且大而記名為“大壁虎”。 “土蛇不蟄日紛騰,壁虎高吟夜守燈。”大壁虎屬夜行性動物,白天因為懼怕強光,棲息在氣溫較高的山巖或荒野的巖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 豎直面、天花板、巖石縫隙中,大壁虎都能運動自如,可以說是全空間運動小能手。大壁虎的這個特性,被科學家用在了仿生學研究上。200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戴振東率團隊研發了第一代“大壁虎”仿生機器人;2023年,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使用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個實現失重環境下屈肌鍛煉的裝置——仿壁虎黏附材料制作的仿生黏附鞋,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 那么,它為何跑到了人類的居所?經過觀察,潘志輝發現,原來屋里的燈光在夜間吸引眾多飛蟲,于是大壁虎不請自來吃“自助餐”了! 為了照顧好這位“新朋友”,潘志輝在冰箱后面掛了一個小窩。 也許是感受到人類的善意,大壁虎不僅出沒的頻次更高了,還在不久后帶著它的幾個孩子住了進來。一到晚上,大壁虎媽媽就帶著幼仔們,四處捕食飛蟲。 露往霜來,越來越多的大壁虎來到了銅礦護林防火站棲息。 “這是大明山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明證。”潘志輝說,現在林業員們和大壁虎們已經成為了“好朋友”。 不久前,潘志輝被調到附近的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專業森林消防隊。他沒有忘記“老朋友”,這一次專門趕回來,給它們制作防風保暖的窩。 他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量的人工捕捉、人為造成的自然環境惡化,導致大壁虎的分布地域一度縮小。為了保護這一物種,我國將大壁虎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并嚴厲打擊偷獵、走私等犯罪行為。 “我們在保護區內配備120名專職護林員,建立了智慧管護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多樣性觀測網絡,保護區內58條巡護線路區域覆蓋率提升至95%。”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保護區內的野生大壁虎種群數量越來越多,新物種也不斷被發現。2023年至今,共監測并發現武鳴掌突蟾、廷威奧塔蛛,大明山竹葉蛙等9個新物種,監測到唐魚、柔毛紅豆等37個保護區新記錄物種。 “保護大壁虎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們人類作為地球家園一份子應當肩負的責任。”潘志輝說。 報紙版面截圖。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