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 > 特別報道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㉕丨湖澤兩岸萬物生 |
2024年11月12日 07:1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王克礎 編輯:阮鈺臻 鄧色迎 吳曉雨 |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視頻剪輯:阮鈺臻 深秋傍晚,記者泛舟橫州市西津湖面,放眼望去,只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鳥兒時而低空盤旋,時而水中起舞,好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獨石山上俯瞰濕地公園。甘世剛 攝 20世紀50年代末,在毛主席關懷下,廣西建設了全國首座大型低水頭電站——西津水電站。電站大壩把郁江河水攔腰截斷,在上游造出一個廣袤百里的人工湖——西津湖。 從此,這個中國南方最大的內河湖,成為八桂江河的一顆明珠,守望城鄉繁華,護航江河安瀾。數十年來,西津水電站累計發電近600億千瓦時,西津庫區灌溉著27萬多畝農田。 79歲的李其錄,是西津庫區南鄉鎮高山村人,一輩子生活在西津湖邊。 當年,因為西津水電站建設需要,李其錄所居住的村莊需搬遷安置。他遷往南寧市郊區居住了1年,還是覺得家鄉好,于是又返回村里,選擇“由低搬高”。 憶往昔,李其錄滿意自己當年的選擇。家鄉依山傍水,西津湖四通八達,郁江這條黃金水道,上達南寧、百色,下通廣州、香港、澳門。托這片湖的福,日子越過越好。 年輕時,西津湖是他追逐夢想的廣闊舞臺。他先是入職南鄉鎮航運公司,后來成為擁有千噸級貨輪的船主。現在,他的兩個兒子也逐夢在這片湖上,一個繼承他的衣缽跑航運,一個參加西津湖河道清污工程建設。 如今,這片生機盎然的湖,成為李其錄頤養天年的寧靜港灣。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綠水青山美景驕,金山銀山皆可得。 10月23日,李其錄領著記者從南鄉鎮出發,沿著江邊公路,向高山村委一路走去,河道沿岸林木郁郁蔥蔥,湖面寬廣幽深,支流河汊密布。 突然,前面出現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深水碼頭,大型工程車來往穿梭。李其錄告訴記者,這是南鄉高山村深水碼頭,距離世紀工程平陸運河起點——平塘江口僅有10公里。 “碼頭外面的西津湖河道,經過這幾年深度清污后,已達到通航5000噸級貨輪標準。”參加清污工程建設的李中和說。 不止是兼顧航運、防洪、灌溉,西津湖還在珠江流域系統的自然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西津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賴國醒如數家珍:控制侵蝕、地下水排泄和補給、穩定小氣候、凈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因為擁有較大面積的水草豐盛淺水區,西津湖形成了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又因為居于亞洲中北部與東南亞、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一條候鳥遷徙通道上,這里成為了沿太平洋西海岸遷飛候鳥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 麻煩也接踵而至。十多年前,由于圍網庫汊養魚、圍庫造塘、網箱養殖等行為,濕地被過度利用和破壞。 2013年開始試點保護工程建設。經過近5年努力,坐落于西津湖正北面米埠坑庫區的西津國家濕地公園正式建成。這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濕地公園巡護員黃永振,從事監督巡視工作10個年頭,眼見著村民的“舍”與“得”,拔掉自己親手插上的網圍,鏟掉自己親手屯上的魚塘,換來主體水質由原來的Ⅳ類,變為Ⅱ類。 “得益于西津湖的好水,橫州魚成了一張響當當的名片!”他笑道。 說話間,岸邊草叢里,飛出一群鳥兒,有鷺鳥、磯鷸、灰頭麥雞、長腿小雀,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鳥兒。 濕地公園里的候鳥磯鷸(左)和灰頭麥雞在休憩。黃永振 攝 “在此安家或越冬的鳥類,達到了260種,比創建之初增加了52種。”黃永振說。 每天,黃永振都會巡察濕地公園一圈,途中記錄下野生動植物的數目和種類。令他欣喜的是,濕地公園里有了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4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碧浪歡心輸水電,田園任怨喚甘霖。舟人不復悲灘險,兩岸黃鶯唱綠蔭。”這是1964年,周恩來總理為西津電廠投產發電所寫的詩句。 “這,正是現今西津湖的生動寫照!”李其錄感慨。 報紙版面截圖。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