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機遇運河——行走平陸運河·廣西日報特別策劃報道 > 主題報道 > 正文 |
行走平陸運河 ①|天鯨號上望運河 |
2024年05月20日 08:08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晏 彥 編輯:唐雨薇 |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晏 彥 5月15日,平陸運河入海口近海段,一艘大型作業施工船,猶如一條鋼鐵巨龍,盤踞在遼闊的江面上。這,就是被稱為“地圖編輯器”的國之重器——天鯨號。 天鯨號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2010年建成時,裝機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023年8月18日,在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這艘“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功勛船舶”駛進欽州入海口近海段,投入到平陸運河建設施工中。 當大國重器助力世紀工程,會產生怎樣的加速度?記者登上天鯨號一探究竟。 連日來,在平陸運河入海口欽江沙井大橋下游河段,天鯨號絞吸船正加緊進行航道施工作業。記者 徐天保 攝 跟隨天鯨號船長周福華攀援而上,進到四五層樓高的天鯨號指揮室,映入眼簾的,是挖機控制臺上幾個寬幅電腦屏幕,一名工作人員正在監測不斷刷新的數據。“天鯨號擁有國際先進的自動疏浚控制系統,點一下鼠標或按鍵就可完成設備的遠程操作,實現自動挖泥,一個人可獨立完成平日的作業施工。”周福華自豪地開始了講解。 天鯨號總長127.5米、挖深可達30米,憑借兩根重達98噸、長53.33米、直徑1.8米的鋼樁,8級風浪亦能巋然不動。重達24噸、功率高達4200千瓦的絞刀,是天鯨號吹填造地的利器。凹凸不平的水底巖石被絞刀“啃食”后,由排泥管輸送至船體內,經過艙內泥泵加壓輸送進長達3000多米的排泥管道,最后到達吹填區。 據周福華介紹,2023年8月20日,天鯨號開始正式施工,目前已完成開挖量320萬立方米,工程任務完成超過90%。 這么長時間不停地疏浚河道,對附近守護海岸帶生態系統平衡的紅樹林有沒有影響?“當初把天鯨號請到平陸運河來助力,除了想加快工程進度,最大的考慮就是環保。”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宣傳部副部長華宇暉的介紹打消了記者的顧慮,“天鯨號對硬質巖石強大的挖掘能力,極大減少了平陸運河的海底爆破量,加上運用封閉排泥管道輸送泥沙,大大減少了海域的二次污染。此外,兩岸設置的數百米長防污簾,可以對施工產生的懸浮物進行有效的阻隔,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紅樹林的影響。我們每天都進行環保數據監測,施工以來基本沒有對附近的紅樹林產生影響。” 記者來到天鯨號甲板上。眺望兩岸,但見大片大片的紅樹林向著遠處延展。海風輕拂,綠波蕩漾,不時有白鷺掠過。不遠處,在建的廣西最長跨海大橋龍門大橋已顯恢宏氣勢。 1個月后,天鯨號在完成施工任務后,將由此駛入大海,奔赴新的征程。 而在31個月后,暢行江面的,將是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船舶,它們將承載著八桂兒女向海圖強的百年夢想,揚帆出海、奮楫逐浪!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