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科教 > “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廣西志愿服務專題 > 滾動大圖 > 正文 |
平樂鄉鎮改造成效初顯 有花有“畫”新農村 |
2022年06月21日 16:21 來源:桂林晚報 作者:陸鑫 周玉瑩 編輯:鄧達 |
文化館、圖書館、運動場……平樂鄉鎮改造成效初顯 有花有“畫”新農村 你想去看看么? 志愿者和學生在鄉村文化館里閱讀。圖片由通訊員周玉瑩提供 沙子鎮引進大型養殖項目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圖片由通訊員周玉瑩提供 沙子鎮煙廠村的小花園建成后,大家頗為愛護。資料圖片 當你走進平樂縣沙子鎮治平村委渡河村,一定會被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所吸引——原本堆滿家庭雜物,或是雜草叢生的門前空地,如今被統一規劃,形成了一個個小花園。與此同時,村里還新添了圖書角、文化室等。 渡河村的改變,是近一年來平樂縣沙子鎮所轄11個村(社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在“十四五”開局之際,一場關乎鄉鎮居民居住、文化、體育、生活質量的新農村建設正在沙子鎮穩步推進。隨著鄉村振興工作推進,不少村民家如今推門見花,走幾步就能到達村(社區)里新建圖書館、文化館學習,一幅美好生活的“畫卷”,正在村民眼前徐徐展開。 門前有花心中有“畫” 宜居畫卷正展開 “聽說渡河村的‘門前花園’已經做好了,可漂亮了,我們村的‘門前花園’什么時候能建好啊?大家都在發力建設新農村,我可不想咱村輸給別的村子啊!” 最近一段時間,在平樂縣沙子鎮各村(社區)里,渡河村的“門前花園”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今年年初開始,平樂縣沙子鎮治平村委渡河村掀起了一場“三美”建設。 據村民介紹,所謂“三美”,指的是美麗庭院、美麗花園、美麗墻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利用村里原有的空地、庭院,進行美化、升級,提升各村(社區)的人居環境。 在當地政府的倡議下,不少居民響應號召,騰出門前空地栽種盆景花木,形成了一個個精致的小花園。其中,渡河村村民熱情較高,因此該村的“門前花園”建設進度也比較快。正逢花開時節,一個個燦爛的花園,成了村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讓周邊村(社區)居民羨慕不已。 除了渡河村的“門前花園”頗為吸睛之外,同在平樂縣沙子鎮的協中村委格水塘村里,一個多功能文化館則成了沙子鎮鄉風文明示范點。 村口的閑置居民房,被該村改造成了一個集圖書閱讀、文化展示、黨建學習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館,里面各種家風、家訓文化展板圖文并茂,一幅幅村民合影,展現了村民和諧的鄰里關系,讓居民不但可以讀書學習,更將文明家風家規深入民心。 此外,在沙子鎮治平村委,政府利用當地生態景觀優勢,進行景觀風貌節點建設,完善沿線各種標識牌及旅游觀光便民候車亭設立,在促進當地旅游的同時,也讓村子風貌煥然一新。 “最近一段時間,我從深圳回到沙子鎮,就隨便在各村轉轉,竟然發現每個村子都越來越美,村民生活也越來越便利,而且各村之間大家好像都憋著勁,要看看哪個村子能建設得更美,這讓我都想回來工作了。”在深圳工作的沙子鎮居民王先生感慨說。 宜居也宜業 游子期盼回鄉發展 據介紹,王先生老家的村子是沙子鎮眾多沿著省道建成的村子之一,多年前為了出行便利,村民陸陸續續地搬到了省道附近。路邊也隨之建起了一排排參差不齊的居民房,但新修的房屋缺乏整體規劃,樓房間更是隨意拉起了供電、通信線纜,房前屋后是居民私自搭起的瓜棚、菜棚,村里街道極其狹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一下雨還可能出現內澇。 “原城鎮規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還有一系列歷史原因,導致各村(社區)居住功能并不齊全,而且家鄉也沒有什么產業,這讓我選擇到外地發展。”王先生說。 可到今年回家,沙子鎮的變化卻著實讓王先生沒有想到。目睹房前屋后的小花園、村口的圖書館還有籃球場,王先生說:“這樣生活真比在城里舒服啊!” 除了居住環境、生活質量的提升之外,沙子鎮上各種產業的發展也讓王先生頗為驚嘆。 在沙子鎮的渡河村,科學養豬養殖基地吸引了大批周邊村民就地就業。義和村特色雞養殖基地建成后,不但幫扶困難、殘疾群眾,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外,鎮上還有宏之源、廣源、福慧達等29家農業企業蓬勃發展。 “我聽在沙子鎮的朋友說,鎮上會不定期地開展技術培訓,他們不少原本在外地打工,回家學了技術就能在家就業、創業,讓我心癢癢的,也想早點回家就業。”對于家鄉的發展,王先生感觸很深。 建設文明幸福新農村 歡迎市民去看看 居住、產業環境的改善,讓沙子鎮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成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沙子鎮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感受。 除了各村環境美化之外,近年來,沙子鎮陸續完成了沙子中學、沙子小學學校教學樓、籃球場等基礎設施改擴建,2013年至今共計1000戶左右農村危房改造,全鎮155公里村屯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硬化路。 同時,農村新農合、新農保參加率保持在90%以上,狠抓義務教育、糧食直補等工作,幫助全鎮1282戶4539人脫貧。 各村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目前全鎮11個村(社區)均成立健全村民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建立“紅黑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同時,建好組織者、主持人和宣講員3支隊伍,樹好典型、選好故事、誦好經典,宣傳文明理念。 “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居住、產業環境的改變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我認為真正的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應該是‘建幸福,建文明’,這樣才能滿足老百姓最大的需求。”他說。 記者 陸鑫 通訊員 周玉瑩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