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是對“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廣泛共識和協調行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實踐形態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受到國家的重視。家長應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單位,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應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家庭教育科學健康的發展,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重要保證,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
有教育專家認為,家庭教育應承擔四個基本責任:第一,學會生活自理,讓孩子參與勞動;第二,注重家風教育,塑造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三,塑造全家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在家庭耳濡目染中學習為人處世。要發現和尊重孩子的個性,認識孩子的差異,幫助孩子樹立生活理想,養成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生活與學習習慣,改變唯孩子至上、唯學習至上、唯分數至上、唯名校至上的家庭教育錯誤傾向,還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的本來面貌。
就學校而言,要緊緊盯住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弄清楚“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使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落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工作當中。孩子的可塑性很強,需要更多的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老師的幫助。
孩子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偉大財富,承載人類社會的憧憬與希望。我們的老師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履行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義務。把學生從學科取向、分數取向、單一評價取向中解脫出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闡述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他主張,“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從全社會來說,整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重新思考,需要整個社會重新認識,我們也亟需提升全社會的修養,如果全社會的教育素質提升了,對教育的問題看得更深刻了,實際上也會倒逼我們教育的改革。
教育是一種關懷,教育以其獨有的方式,關懷學生,關心成長,關愛生命,關注幸福。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靈動的生命都能享受一種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體驗生命的和諧與尊嚴,享受人性的舒展與自由。教育關注的是人的自由與幸福,教育從根本上說,是關注學生心靈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形成最大公約數,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青少年心理成長,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僅僅關注青少年的身體、心理、社會發展,靈性的參與才能構成完整的體系,在生命的經驗上,理應成為一個常態化的教育。
因此,呼吁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板塊,因為這不僅僅是個特殊的課題,也是一種文化。最近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學生墜樓事件,讓我們在惋惜和痛心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關注青少年成長、開展生命教育更迫在眉睫。
有專家亦指出,在政府層面要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心理健康問題處置能力。要加強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心理咨詢師的資質標準、執業申請程序、行政監管部門歸屬;要在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中,積極推動青少年心理治療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范疇;要廣泛運用宣傳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