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媒體行 > “脫貧攻堅回頭看 鄉村振興向前走”云觀廣西采風活動 > 采風路線 > 河池 > 正文 |
樓上住家 樓下創業 達吽小鎮成搬遷群眾幸福家園 |
2022年03月16日 00:04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謝琳琳 編輯:鄧達 |
廣西新聞網大化3月15日訊(記者 謝琳琳)3月15日晚,“脫貧攻堅回頭看 鄉村振興向前走”全國重點網絡媒體云觀廣西采風團來到大化瑤族自治縣以“夜經濟”聞名的達吽小鎮。熙熙攘攘的人流,喧鬧街市恍若白晝。燈火璀璨的夜色下,身著艷麗瑤族民族服飾的男女載歌載舞給客人敬酒,他們是幸福家園藝術團的成員。 碗中香甜的米酒和臉上歡快的笑容一樣,彌漫著幸福的味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達吽小鎮的“新移民”。 燈火璀璨的達吽小鎮。廣西新聞網記者 陶潔 攝 達吽小鎮是大化瑤族自治縣萬人以上規模的移民安置區之一,安置了3206戶約1.4萬搬遷群眾,其中 “十三五”時期貧困戶2204戶10002人,覆蓋該縣16個鄉鎮的深度貧困地區。 這個新房鱗次櫛比的小鎮,改寫了不少貧困戶的命運。 “自從2006年結婚后,我和老公幾乎都沒在廣西待過,常年在廣東打工。搬到達吽小鎮后,終于有個安穩的家了,如今我在家帶孩子,老公在南寧上班。”從板升鄉搬過來的李紅介紹道。李紅一家從前只有過年那幾天了才能團聚,為了生計,李紅兩口子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家鄉。受益于扶貧政策,李紅一家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樓房,她本人也被安排到公益性崗位工作,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如今她安心在家帶娃,兩個孩子都在縣城上學,一家人安居樂業。 搬遷戶馬艷軍接受記者采訪。廣西新聞網記者 陶潔 攝 從江南鄉嘗梅村搬過來的馬艷軍,從前家里務農為生,一個月收入千元左右。村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日子捱得很清苦。搬到達吽小鎮上之后,老公在外打工掙錢,她成了古江社區鄉村振興政策宣傳員,家里的收入比過去翻了3、4倍,日子越過越甜。孩子上學不必翻山越嶺,她白天到單位上班,晚上參加藝術團唱唱跳跳,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有了質的飛躍。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CBD,達吽小鎮是大化縣城最熱鬧的商業區,這里不僅能吃到諸如紅水河魚、七百弄土雞、瑤家簸箕宴等等當地特色美食,還有音樂酒吧、美發、奶茶等等吸引人流的消費業態,巨大的流量里面蘊含著無限商機,讓不少搬遷群眾找到創業的契機。達吽小鎮“樓上住家,樓下創業”的模式,幫助不少搬遷戶在縣城扎根創業。 達吽小鎮有豐富的夜間文化生活。廣西新聞網記者 陶潔 攝 達吽小鎮上有家“鑫燦百貨”,是百馬鄉永靖村六七屯搬遷的村民李桂成及妻子黃仕愛開辦的。“ 鑫燦百貨”的貨架上琳瑯滿目,69歲的黃仕愛開門迎客,飽經風霜的臉上充盈著滿足的笑意。從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貧瘠的山間土地討生活,如今坐在收銀臺前當“老板娘”,每個月都能有幾千元的進賬,再加上兒子、孫子都在鎮上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原來家住百馬鄉坡樓村六隊自然村屯的黃宏啟,他家在“十三五”時期被認定為貧困戶。過去家里靠他一人在外打零工支撐,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妻子留守家中照顧年邁雙親,大女兒高中畢業后求職不順四處碰壁,二女兒還在上學……搬到古江安置區后,他的妻子覃紅生在縣城內自主創業,開了家“二姐養生館”,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家里的環境變好了,大女兒也回大化謀生,先是在一家小吃店找到一份工作,后來又結婚誕下一個可愛的兒子。黃宏啟一家不僅甩掉了窮帽子,幸福生活指數一天比一天高了。 幸福家園藝術團成員歌舞迎客。廣西新聞網記者 謝琳琳 攝 原居住于大化縣貢川鄉貢川村覃上三自然村屯覃慶妹,在丈夫過世后只身一人掙錢養家,2個兒子正在上學,一家三口生活艱難。搬到縣城之后,覃慶妹在大化縣國家稅務局后勤部謀得一份聘用崗位工作,勤勞的她還在達吽小鎮夜街經營著一個推車流動攤點,下班之后賣特色小吃補貼家用。吃苦耐勞的覃慶妹在達吽小鎮上用雙手改變了生活,兩個兒子也在縣城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搬遷群眾的安居樂業,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政策幫扶。大化瑤族自治縣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局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韋程朗告訴記者,總投資20億、項目總用地面積約600畝的達吽小鎮在建設之初就以解決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為目標,以長壽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為主打品牌,融合了美景、美食、健康養生等元素。達吽小鎮的運營,輻射帶動了縣城周邊第三產業的興起,為搬遷群眾提供創業就業等約3000個工作崗位。據不完全統計,已安排搬遷戶家庭勞動力1365人就近就業創業。 達吽小鎮是上萬名搬遷群眾生活的新起點。廣西新聞網記者 謝琳琳 攝 “目前達吽小鎮一共有29戶搬遷戶開店自主創業。” 韋程朗告訴記者,為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該縣整合了達吽小鎮近1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包含美食廣場周邊一樓173間鋪面、美食街120間鋪面、慢街213間鋪面所有商鋪實行統一管理,通過給予租金優惠、水電費補貼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搬遷群眾創業就業。此外,有關部門提供的后續就業指導服務,幫助更多的搬遷戶在縣城里落地生根。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