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媒體行 > “脫貧攻堅回頭看 鄉村振興向前走”云觀廣西采風活動 > 采風路線 > 河池 > 正文 |
都安澄江:八仙安置新區讓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
2022年03月15日 23:2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楊思悅 編輯:鄧達 |
廣西新聞網河池3月15日訊(全媒體報道組)“搬遷過來后,再也不用擔心屋頂漏雨、山石滾落這些問題,生活安穩,做事情都有底氣了!”3月15日,“脫貧攻堅回頭看 鄉村振興向前走”全國重點網絡媒體云觀廣西采風團在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見到了搬遷戶石高波。他告訴記者,原來他一家4口住在自成村弄冷屯,老房子是木頭搭建的,水泥路一直沒修到屯里,生活很不方便。這幾年搬進了安置新區的電梯樓,解決了住房問題,還在附近開起了米粉店,日子是越過越好。 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航拍全景。廣西新聞網記者 胡兆雙 攝 都安縣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位于澄江鎮政府所在地東南面,總占地203畝,建設安置住房64棟4960套,目前已搬遷入住18個鄉鎮200個村4678戶19988人,是河池市搬遷人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新區安置住房。廣西新聞網記者 宋瑤 攝 新區于2016年8月開工建設,2019年5月底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同步配套交通、水電、通信、教育、銀行、衛生醫療、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成“一站式”服務中心、老年人服務中心、職工之家、兒童之家、“工青婦”群團組織、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充分保障群眾生產生活。 社區第一書記蒙華秀向采風團介紹社區情況。廣西新聞網記者 宋瑤 攝 社區第一書記蒙華秀告訴記者,新區建成以來,不僅是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還通過引導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粵桂協作就業服務、八仙產業園就近上崗、兜底就業等措施多渠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幫助群眾穩定增收。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社區達成一戶一就業8235人,其中省外1948人,縣外省內 3279人,縣內2676人,基本實現“產業扶持到戶”及“一戶一人穩定就業”目標。 粵桂扶貧協作八仙產業園為易地扶貧搬遷產業配套項目,項目基建總投資1.95億元,其中深圳財政幫扶資金3000萬元。項目用地面積約74.30畝,擁有1棟16層綜合樓,2棟宿舍樓,2棟5層標準廠房,5棟4層標準廠房,總建筑面積約8.68萬平方米。適合輕工、電子、五金交工、制造、組裝、裝配、汽配配件、商務辦公、研發等行業,可容納20~30家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入駐。 廣西都安祥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廣西新聞網記者 宋瑤 攝 八仙產業園祥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忙著組裝耳機配件。記者了解到,這里的工人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搬遷戶黃冬蓮告訴記者,她是從板玲鄉永順村搬來的,來到車間工作差不多兩年了,現在每月都有差不多4000元的收入。“在家門口打工方便照顧家里,滿意!”當問及現在工作和生活的狀態,黃冬蓮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黃冬蓮正在組裝耳機。廣西新聞網記者 藍于涵 攝 祥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藍振穩告訴記者,當地搬遷群眾在這里工作,工資以計件結算為主,當工人每天的工作量達到或超過考核工作量時,按照計件結算;工作量達不到計件考核時,如果上班時間符合要求,公司會有1900元的保底工資。人事主管韋東燕說:“對于新入職的搬遷群眾,公司會給予培訓和為期25天的新人補貼,補貼包括計時、計件收入翻倍等結算方式,盡量讓搬遷群眾在適應期內拿到相對滿意的收入,盡快適應車間的管理。” 據悉,都安八仙產業園園區滿產時可帶動4000-6000人就業,安排搬遷群眾就業人數不低于總就業人數的20%,預計就業群眾人均月工資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幫助搬遷家庭年收入達到3.6萬元,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穩定增收。 此外,深圳財政幫扶資金投入3000萬元形成的資產產權歸屬為都安104個原貧困村,產業園租金收入將繼續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就業保障搬遷戶收入穩定,良好的經濟投資環境將極大促進、拉動都安縣相關產業的發展,助力都安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點擊圖片查看《“脫貧攻堅回頭看 鄉村振興向前走”——全國重點網絡媒體云觀廣西采風活動啟動》融媒專題。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