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劉 琴
10月16日,由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廣東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廣西民族大學承辦的2021年粵桂“專精特新”企業校園招聘會暨2022屆廣西高校畢業生資源信息發布會在廣西民族大學思源湖校區舉行。
當天,共有400家來自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廣東多個城市的優質企業到現場進行招聘,提供就業崗位1.6萬個。這是2021年秋季學期廣西舉辦的第一場大型雙選會,也是廣東省在廣西舉辦的首場畢業生大型雙選會,旨在推動粵桂兩省區在人才與就業重點領域的交流合作。與以往不同,這場招聘會特設了開幕式,彰顯了此次校園招聘會的重要性與特殊性。當天,盡管天公不作美,一陣秋雨一陣涼,但招聘現場依然人頭攢動、氣氛熱烈。
A 線上線下同招聘
本場招聘會,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擔當主角。其中,國有企業18家、中國500強企業85家、上市公司55家,行業涉及科技、建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電器、化工、機械、食品、制藥、家居等多個領域。
廣東先通藥業有限公司是廣東中山市的一家企業,本場招聘會擬招聘生產儲備干部、質量管理人員各5名。該公司主要從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研發,希望招聘到醫藥專業畢業生。公司人事行政部譚總監介紹,公司內部晉升通道暢通、人文氣氛濃厚。該公司是第一次在廣西參加現場招聘,通過對應聘者的廣泛接觸,他對廣西畢業生的評價是:能吃苦耐勞、服從性高、踏實、學習能力強。
許多畢業生對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并不陌生,這是一家中華老字號食品生產廠家。該企業招聘的崗位有:人事實習生、市場營銷專員、會計助理、內勤文員、儲備干部(管培生)、檢驗員等。公司希望招到大專以上、專業對口、有一定學習能力的畢業生。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趙老師說,他們也是第一次在廣西參加校園招聘,這種形式比線上招聘更直接,可以與畢業生面對面溝通。
記者在現場看到,湛江市特意做了一塊大展板,矗立在學校李寧田徑場,展板上,不僅有“湛江簡介”,還有22家組團參加校園招聘單位名單,其中不乏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為了滿足無法到場的廣西畢業生的需要,主承辦方還在招聘會現場開設直播帶崗直播間,利用多家媒體平臺開展線上招聘,讓不能趕到現場的畢業生也可以得到應聘機會。
B 溝通融洽充滿期待
當天,來自區內外的2022屆畢業生以及往屆未落實就業的畢業生共計1萬余人到現場求職。用人單位合計收到簡歷總數約2萬余份,現場達成初步就業意向率近30%。
撐著雨傘、踩著積水,轉了一圈后,南寧師范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盧冬雪在粵海中粵(中山)馬口鐵工業有限公司展位前停了下來,當看到該公司招聘若干“物資管理儲干”時,她有點興奮,上前遞交了簡歷,并與招聘主管交談了10多分鐘。小盧坦言,她是專升本的學生,大專就讀于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對這家企業的工作地點、崗位、薪資都頗為滿意,與招聘人員相談融洽,期待能被錄用。
早上8時,廣西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凌潔從就武鳴校區乘坐校車,趕到思源湖校區應聘。小凌家在深圳,當看到這么多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前來招聘,她略顯激動,想應聘到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或廣東省廣墾橡膠集團發展。她覺得這場校園招聘會,讓畢業生有了更多的求職機會。
在佛山市鐵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南寧師范大學區域環境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湯治仙與企業招聘負責人進行了長時間、深入的洽談,雙方可謂“情投意合”。小湯應聘的崗位是農田安全利用,這是她秋季學期參加的第一場雙選會,對應聘結果,她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C 搭建平臺做好服務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獲悉,“十三五”時期,廣西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了7萬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就業形勢一直保持良好態勢。從就業地域來看,廣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主要集中在兩廣地區。
目前,廣西共有高校88所,2022屆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39.5萬人,其中研究生1.5萬人、本科生15萬人、專科生23萬人。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為了讓用人單位更全面、更精準地了解和招聘到畢業生,自治區教育廳將廣西各高校的畢業生專業、人數及就業聯系方式等信息梳理成冊,同時將電子版的廣西2022屆普通高校畢業生資源信息手冊掛在自治區教育廳官網上,供廣大用人單位到廣西招賢納才。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受疫情影響,廣東省中小企業普遍遇到了招人難、用人難、留人難等問題,而不少高校的畢業生也感到就業壓力比以往更大。舉辦本場校園招聘會,旨在為廣大中小企業和畢業生們搭建一個良好的面對面對接平臺,幫助廣大中小企業找到合適的人才,緩解畢業生們的就業壓力。
本場校園招聘會拉開了2022屆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序幕。據悉,即日起至2022年8月,自治區教育廳還將舉辦35場不同系列、不同類型的就業雙選會。“我們將加大資源對接力度,優化供需匹配手段,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提高人崗的適應性,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