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活起來、實踐站點火起來、紅色喇叭響起來、紅色歌曲唱起來、紅色故事講起來、群眾實事辦起來、全縣百姓笑起來……江西宜黃立足“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創新開展 “七個起來”系列主題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宜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征程。
“傳承+融合”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
紅一方面軍總部會議舊址、黃陂戰役紀念亭、紅軍后方醫院舊址……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聯著宜黃的紅色基因。
如何傳承好革命精神,讓廣大干部群眾在學習教育中汲取奮進前行的智慧與力量?
宜黃縣通過把“紅色資源+文明實踐”相融合,使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陣地。
“剛剛為大家播放的是紅色歌曲‘十送紅軍’,下面我將為大家帶來黨史故事分享……”在二都鎮白槎村,黨建宣傳員黃雷星通過文明實踐站的“廣播”給村民們播放經典紅色歌曲、講述紅色故事。
大小喇叭齊上陣,讓黨史學習教育更“聲”動。在宜黃鄉鎮、街道、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們手拿小喇叭,以流動廣播的形式,讓黨史活靈活現。
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講解變互動;探訪革命遺址、學習先輩事跡、緬懷先烈初心……宜黃廣大干部群眾在黨史教育中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宜黃縣委書記姚飛翔說:“黨史如號角,激發奮進之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線上+線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更加立體鮮活
線上推送“黨史知識知多少”“學黨史 讀經典”學習資料;線下開設“學百年黨史 慶百年華誕 進百家實踐站”等主題活動……宜黃各地各部門不斷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打開方式”,讓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近日,一場在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宜黃縣黃柏嶺村舉行的快閃活動反響熱烈。
革命先輩后人、優秀基層黨員代表、青少年學生等100人在追尋革命足跡過程中深化教育成果,感受革命情懷。
同時,宜黃還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走進宜黃縣政務服務中心,“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引人注意。當辦事群眾在縣政務服務中心出現“辦不成事”情況時,可到“辦不成事”窗口反映。工作人員對反映的問題按照職責進行分類,形成工單派發給有關窗口,并要求相關單位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問題處理與反饋。
“學與做相輔相成,辦實事就是踐行黨的宗旨,把為民造福的實事辦好。”宜黃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志堅說,在宜黃,各具特色、深入群眾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和方式,讓黨史學習教育鮮活在基層。
“理論+實踐”讓紅色基因浸入青少年心扉代代傳
少年有志氣,國家有未來。只有紅色基因代代傳,黨的事業才能生生不息。
“仿佛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也有了與那個時代同頻共振的感覺。”宜黃縣第二中學九年級學生紀佳穎,對于校園廣播每天播放的紅色歌曲和紅色故事頗有回味。
唱一首紅色歌曲,講一個紅色故事,讀一本紅色經典,上一堂黨史課……宜黃各中小學積極構建“嵌入式”黨史學習教育“第二課堂”。讓廣大青少年在學習革命傳統的大課堂中汲取成長力量。
——“尋”歷史印記,悟初心。組織青少年前往紅色展館、愛教基地參觀學習,讓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講解變互動,在追尋革命足跡過程中感受革命情懷。
——“聽”身邊故事,承初心。老黨員走進課堂,用形象直觀的方式,講親身經歷、講所見所聞、講所感所想。
——“感”時代變遷,明初心。整合共青團、學校社團力量開展黨史理論宣講,呈現青年新視角、發揮青年新力量,為黨史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同時,宜黃各中小學校還積極組織學生挖掘宜黃紅色文化,創排一批具有宜黃特色的黨史題材文藝作品,以“文藝+”形式,讓青年學子補足精神之“鈣”。
姚飛翔說,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紅色基因永不能褪色,要引導廣大青少年在紅色傳承中接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創輝煌。(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