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7日消息(記者洛佳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經濟之聲專題報道《數說脫貧路,當驚世界殊》,27日推出第二篇:《產業扶貧覆蓋全國98%貧困戶,促進收入持續提升》。
有“中國薯都”稱號的烏蘭察布,土豆年產量達400多萬噸,但因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曾經守著土豆過著窮日子。2015年,劉長安跟隨京蒙掛職干部團隊去內蒙古烏蘭察布考察,深知這里的馬鈴薯迫切需要以深加工技術來提升效益。他決定在烏蘭察布投資5億元,上馬馬鈴薯深加工項目。
“他們缺少馬鈴薯加工的先進技術,農民是看著土豆過著窮日子,所以要發揮我們的優勢,真正地帶動當地的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劉長安說。
從2016年4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到2020年這些項目80%以上實現投產,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巨變發生在短短5年間。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帶動周邊3萬多人參與12.5萬畝馬鈴薯、冷涼蔬菜種植,已幫扶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43人。產業園達產后可以實現產值40億元,利稅4億元,帶動產業鏈產值24億元,將有3萬農戶參與50萬畝基地的種植。劉長安說:“把中東部的科技與西部貧困地區的區域優勢相結合,真正實現產業扶貧。”
事實上,像這樣小土豆成為農民致富“金豆子”的故事在多個扶貧縣不斷上演。脫貧地區因地制宜,一個個特色產業應運而生。在陜西洛川縣,53萬畝蘋果樹成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金果果”;在甘肅定西市,馬鈴薯種植面積300多萬畝,為西北干旱地區蹚出一條產業致富路。產業扶貧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指出,通過產業扶貧,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他介紹:“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群眾基本都參與到產業扶貧之中。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
在產業扶貧的路上,延伸產業鏈,緊密利益鏈,讓扶貧產業發展質量越來越高。根據統計,全國832個貧困縣在脫貧摘帽之前,建設了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萬噸,創造了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各地建立產業帶貧增收的長效機制,累計培育引進各類企業6.76萬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萬家、發展家庭農場超過15萬家,主導產業基本實現龍頭帶動。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塔秀鄉達隆村,這里構建起“龍頭企業+村集體+新型經營主體+農牧戶”的產業扶貧發展新模式,成立了達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中高效養殖黑藏羊,靠著村集體產業發展項目脫了貧、富了民。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塔秀鄉達隆村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才讓扎西介紹:“我們村在2017年退出貧困村序列,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壯大村集體經濟,2020年投資95萬元在我們村購買黑藏羊,成立黑藏羊集體合作社,2020年共購買黑藏羊437只,預計今年效益達到30多萬元。”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過馬營鎮沙加村二社社長周拉本說:“政府不但讓我們開展藏服加工,還進行了養殖技能培訓,給我們發放了一百多頭牛的養殖項目,建起了養殖基地,還給我們提供了草料。現在村民的收入很可觀,大家都很滿足。”
832個縣全都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貧困縣登記的地理標志農產品達800多個、認證綠色和有機農產品1.1萬個,比2012年增長4倍多,有效帶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產業是直接銜接點。農業農村部介紹,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產業幫扶政策舉措,著力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由快速覆蓋向長期培育轉變,由主要支持種養環節向全產業鏈條拓展轉變,推進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提檔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說:“像生產核桃的地方發展核桃油、核桃蛋白質片,種葡萄的地方發展各種葡萄酒,養牛羊的地方發展屠宰和牛羊肉食品加工等。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創造了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