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來生再牽你的手——憶黑土地上的播“火”者馬駿 |
2021年01月26日 14:23 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麗婕 |
新華社長春1月25日電 題:來生再牽你的手——憶黑土地上的播“火”者馬駿 新華社記者段續、徐子恒 一塵不染的長袍,油亮整齊的頭發,濃密的胡須掩蓋不住堅毅的面龐,這是馬麗穎腦海中祖父馬駿永遠的青春形象。 他有至真至純的深情和忠誠; 他有烈火般燃燒的執著和激情; 他,是在吉林開展革命活動的第一位共產黨員; 他一生都在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 他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65歲的馬麗穎,一生都在收集祖父的各種資料。許多的故事,把我們的思緒拉回到百年前,去見證這位共產黨員風華正茂的青春。 這是馬駿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我要牽著你的手 馬駿出生在吉林寧安(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一個回族家庭。他熱愛讀書,關心國家大事,父親帶回宣傳十月革命的俄文小冊子,讓馬駿逐步接觸到新思想。他和楊秀蓉結為夫妻后,不論走到哪,都緊緊牽著楊秀蓉的手。 “奶奶常常講起這件事。她說,雖然難為情,但心里更多的是對爺爺的信任和依賴。”馬麗穎說。 不僅執意要牽手,就連楊秀蓉這個名字,都是馬駿起的。那時,許多婦女隨夫姓,楊秀蓉曾被喚作“馬楊氏”。 被新思想洗禮的馬駿,看不慣這樣的習俗,不僅給妻子起了名字,家里的女眷都被他重新擬了正式的名字。“男女平等,我們要尊重女性。”馬駿說。 1922年,馬駿回到家鄉,組建了東北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寧安黨小組”,從事地下工作。夫妻聚少離多,天津、北京、吉林……遠赴各地開展革命活動的馬駿,常常是悄無聲息地離家、歸來,如此往復。 即便是短暫的歡聚,也難掩這位共產黨員對孩子的愛。留著大胡子的馬駿,每次回來都要抱著孩子親昵好久,硬硬的胡茬總會惹哭孩子。“奶奶和我講,爺爺看見孩子,‘死稀罕死稀罕’。”馬麗穎溫情地說。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內的馬駿雕塑(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子恒 攝 革命比生命更重要 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至天津,學生們立刻組織起來。正在天津南開學校求學的馬駿,憑借出色的組織能力成為學生運動的重要領導人。 正值“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本來已經同意罷市的天津商會,迫于政府壓力臨時反悔。馬駿聽到這一消息,迅速趕到商會,要求他們履行承諾。 會堂里,一位張姓商人接連質問馬駿:“馬同學家在天津否?在天津有財產否?在天津有家眷否?”馬駿均回答:“沒有。”張姓商人又問:“馬同學家不在天津,在天津也沒有財產,可知道罷市給我們商人帶來的損失?” 聽到如此挑釁之言,馬駿反問張姓商人:生命和財產哪個重要?張姓商人回答:當然是生命。馬駿激昂地說:“馬駿在天津既無家眷也無財產,但有生命在此。今天我就用我的一條命換你的財產!” 言罷,馬駿一頭撞向室內的一個大木柱,當場頭破血流,暈死過去。在場的商人們大驚失色,深受感動,會長當即表示立即恢復罷市。天津的革命運動掀起新的高潮。 新華社發(海報制作 趙禹茜) 別管我,讓我和他們“骨碌” 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大江南北,中共北方區組織被嚴重破壞。正在莫斯科學習的馬駿奉調回到北京,負責恢復黨組織工作。當年12月,由于叛徒出賣,馬駿不幸被捕。消息被秘密傳到寧安,楊秀蓉帶著剛滿3歲的小女兒,當掉所有家當,急匆匆趕往北京。 正是寒風刺骨的時節,北京一個胡同外,一位女子用盡全身力氣,把一個小女孩托舉到高高的鐵窗前。“看得到嗎?”楊秀蓉在外面喊。“看得到。”陰暗的監牢傳來馬駿嘶啞的聲音,卻難掩開心。 “下回你申請特殊接見,這樣咱倆就能在屋里見面,我也能抱抱孩子。”馬駿隔著一道墻和楊秀蓉大聲說。 第二次探監,馬駿如愿以償。短暫的團聚,讓陰冷的監牢里多了些溫暖,馬駿抱著孩子親了又親。當楊秀蓉提出用錢“疏通”把馬駿贖出去時,可沒想到,這一提議被他嚴詞拒絕。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今后能過上好日子。”馬駿說,“你要好好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別管我,讓我和他們‘骨碌’(糾纏的意思)。”句句叮囑,在楊秀蓉聽來,卻是錐心之痛。她知道,這一別,也許就是永遠。 1928年2月15日,馬駿英勇就義。被押赴刑場的路上,馬駿還在用洪鐘一樣的聲音不停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長長的胡須隨風飄舞,他正義凜然,面無懼色。 “爺爺的一生是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為了人民,他不惜犧牲生命。”馬麗穎說,“他的精神,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勇敢前進!”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