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市民擁有了一座穿過整個城市的濕地公園。經過近3年的生態修復,1月15日,北海馮家江濕地公園建成開園。在濕地公園的濱海活力區,清新的江風海風撲面而來,站在岸邊遠眺,江中小島的紅樹林上,白鷺翩翩飛翔。
馮家江濕地公園長16.9公里,自北向南穿越北海市區,融合了“江、渠、庫、海、灘”等多種濕地形態。公園觀鳥基地、沙洲趕海、基塘農園、濱水棧道、景觀平臺、慢行系統等一應俱全,整個流域被打造成集休閑、文化、科普于一體的開放性城市中央公共綠地。
馮家江下游入海口東連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西接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紅樹林保護區、銀灘乃至北海全市的生態安全。馮家江原有大小排口363個,蝦塘養殖面積2000畝,養豬場24個,每天排入馮家江的污水達4.5萬噸。“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北海市委、市政府2018年3月啟動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北海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歐發華介紹。
在馮家江生態修復過程中,北海市創新投資機制,運用PPP模式,由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項目設計、建設、投融資和運營維護。運營期間,北海市政府按年支付運營管理費用。“企業的參與提高了建設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減輕了生態修復的財政壓力,馮家江生態修復得以快速推進。”歐發華說。
除投資體制創新,馮家江生態修復工程還有不少亮點。“最大程度恢復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格局,是馮家江生態修復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一大亮點。”北海國家濱海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國說。
以自然修復為主的方式讓負責鯉魚地水庫管護的西塘管理所所長麥春陽的防汛壓力減輕了不少。他告訴記者,馮家江治理保留了自然水域環境,河道治理也避免一律硬底化,保持了流域水系作為解決城市內澇的自然河道功能。
公園下方還有地下雨污收集管網和生態補水管網。這些智能化運行的管網成為支撐濕地公園實現截污、排澇和補水功能的“毛細血管”。被注入“毛細血管”的還包括再生水。北海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污水,被送入再生水水廠,經過深度處理后達到Ⅳ類水標準。記者在再生水廠的排水口看到,經過處理的水清澈見底且無異味。據介紹,這些水用來給馮家江補水或綠化澆灌,如今每天補水量近2萬噸。
“馮家江生態修復打造了人與自然深度融合的開放空間,擦亮了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名片,提供了新的旅游和休閑度假產品,拓寬了旅游產業鏈。”歐發華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童 政 周驍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