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月2日電(記者徐子恒 金津秀)臨近農歷臘月,清晨6點的查干湖天地漆黑,幾十臺車的車燈把冰面照得通亮,漁工們跟著“魚把頭”張文駕駛的“頭車”,一路向東駛去。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冬至后到春節(jié)前,是查干湖漁民冬捕作業(yè)的黃金時間。
行駛20多分鐘后,“查干湖一號網”旗幟映入眼簾,車隊停了下來,正式開工。此時氣溫零下20℃,漁工們卻干得熱火朝天,每兩個人一組,用20多公斤重的冰镩先鑿開一個大“下網口”,再鑿出一圈小“導網口”,初步形成漁網“下套”移動路線。
張文指導漁工把一根長桿從“下網口”放入水里,桿浮在冰面下,拉著一條水線,水線連著漁網的大絳,準備拉向一個個“導網口”。
清晨7點,晨光拋向冰面,三匹馬開始轉動絞盤。“漁網有2000多米,人根本拉不動,用馬拉絞盤的方式拖動漁網。”張文告訴記者。
人控穿桿、穿桿帶線、拉線找絳、絞絳拖網,2000米的漁網依次向兩邊拉開,圈出巨大的套子,整個過程需要近8個小時。張文說,在高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查干湖捕魚原始純粹,哪里有魚、魚個頭大小,全憑“魚把頭”經驗。
冰面積雪鼓起、顏色變化及冰下傳聲都是判斷魚群位置的因素。張文說,冬季冰雪捕魚,是當?shù)貍鹘y(tǒng)漁業(yè)生產方式,早在遼金時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但曾一度險些失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天氣干旱、過度捕撈等影響,湖面面積從幾百平方公里縮減到幾十平方公里,當時魚葦絕跡,湖底堿土飛揚,漁民無奈外出打工。當?shù)卣{動8萬多名干部群眾,用鍬挖肩挑的方式修成了全長53.85公里的“黃金水道”,把松花江水引了進來——大水泊又回來了。
1992年至1995年,查干湖開始“投放魚苗,封湖三年”涵養(yǎng)生態(tài)。“漁網網眼由1寸改為6寸,捕魚時必須‘抓大放小’,魚群逐漸多了起來。”張文說。
下午2點,漁網被拉出水面,萬尾鮮魚在冰湖上起舞,“冰湖騰魚”盛景美不勝收。近些年湖水資源好了,之前一網打出10萬斤以上的魚就叫‘紅網’,現(xiàn)在一網出魚量經常在30-40萬斤;生態(tài)好了,魚肥了、人富了,過去漁民趕著馬車去捕魚,現(xiàn)在都開上了小汽車;岸邊的農家樂也越來越多,游客歡聲笑語不絕……
2007年,查干湖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夏天賞荷花,冬天看冬捕、觀冰雕景觀帶、逛雪地游樂園……去年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jié)期間,吸引游客超140萬人次。
如今,查干湖冬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神奇依舊,這份原始的北方漁獵文化正在傳遞給更多人。”張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