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
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周洪)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后的故事。
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采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后科研攻關的故事。她介紹到,嫦娥五號全重8.2噸,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器再入回收,共計運行約23天,經歷11個飛行階段。任務的圓滿完成離不開兩個“戰隊”密切配合,分別是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的“摘月戰隊”,軌道器和返回器組成的“返地戰隊”。科研人員為了實現人類44年來從月球再次取樣,前后經過長達10年的艱苦攻關。
作為本場活動的對談嘉賓,來自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左文文介紹,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網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精確測軌及定位任務,在嫦娥五號軟著陸、交會對接等關鍵動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太空探索的過程意味著人類好奇心的驅動和科技的進步。航天是人類不斷向外探索的領域,我們要去的往往是原來還沒到過的遠方,代表了一種探索精神、創新精神,也代表著英雄情結。”在講座最后,張玉花研究員鼓勵青少年群體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勇于創新和挑戰,為祖國未來的航天事業發展而不懈努力。
本場講座也是上海科普大講壇“走進西部”滬藏疆三館聯播的第四場活動,旨在及時向西部地區普及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動態,有效推動了科普教育資源的多向輸出、多面融合、多方共享。
上海科普大講壇由上海市科委指導,上海科技館主辦,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上海科普發展教育基金會支持。目前已舉辦157場,邀請到340多位海內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逾三萬名聽眾到現場聆聽。大講壇將繼續利用科學傳播的新技術新趨勢,通過嗶哩嗶哩和東方網兩大直播平臺,為更多觀眾呈現前沿的優質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