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時政頭條 > 正文 |
農作物可一鍵管理!南京農高區種田種出科技范兒 |
2020年11月16日 2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陳麗婕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農作物可一鍵管理!南京農高區種田種出科技范兒 中新網南京11月15日電 (彭婧如 徐姍姍 郎佳慧)一說到種田,大家總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但在江蘇南京,有人卻把種田玩出了科技范兒。 近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南京農高區”)。在這里,藍莓種植可以通過數據“一鍵管理”,蔬菜不需要陽光和土壤就能茁壯成長,農作物的變化還能通過做“CT”來觀察。 深能農光互補植物工廠里的蔬菜。 中新網 彭婧如 攝 沒有土壤和陽光,植物怎么活?深能農光互補植物工廠技術員許桂俊介紹,這是通過精密高能電子系統與物聯網系統,對廠房內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營養液輸送、人工光源配置等實行嚴格控制。“比如,過濾掉蔬菜生長不需要的光色,用黃紅藍紫四色燈光照射,并隨生長期調節光照時間。” 據介紹,種在室內的蔬菜,只“喝”營養液和消毒過濾水,沒有病蟲害、重金屬等污染,采摘下來即可食用,生長期比自然狀態下還少20余天。目前,這里的蔬菜年產量90噸,主要供給高檔商超及酒店,年收益超過100萬元。 同樣在南京農高區,中新網注意到,有處田間設備不同于其他的溫棚,這個高大的倉體搭建了很多金屬橫梁。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傅秀清告訴記者,這是作物表型倉,倉體邊緣配有可伸縮倉門,關閉后可打造密閉觀察空間。橫梁上裝配多個掃描儀大小的設備,可按軌道路徑來回運動。 南京農高區里的作物表型倉。 中新網 彭婧如 攝 “倉內可模擬陽光、雨水等不同環境狀態,掃描儀大小的設備可在植物上方來回移動,通過裝配的探頭和檢測系統對植物表型變化進行實時監控,好比通過‘CT’掃描為植物做‘體檢’。”傅秀清說。 南京農高區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占地250畝,目前作物表型倉和研發大樓陸續開建。項目建成后將具有對六種以上主要作物進行年百萬株及日百畝大田表型精準采集與深度解析能力。 南京農高區數字農業云平臺。 中新網 彭婧如 攝 中新網了解到,南京農高區還打造了兩莓高效種植示范園。位于南京溧水白馬鎮的黑莓藍莓高效種植示范園,用信息技術助力現代農業發展。負責兩莓高效種植示范園的江蘇中植生態植物科學研究院執行董事俞小花表示,示范園主要是提供栽培技術,一方面由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撐、理論指導,另一方面中國移動和阿里巴巴打造的數字農業云平臺,能夠提供一些科技化的高效率種植管理指導。 “我們的田間管理都是通過‘數字農業云平臺’進行監測,實時查看藍莓黑莓成長進度、施肥情況,提高了種植效率。”俞小花說。(完)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