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11日電(記者齊菲、喻珮)11日上午,位于武漢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迎來了美國、英國、日本等22個國家的47位博物館館長及專家學者,他們一同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CIMCIM)學術研討會,就博物館音樂展覽及音樂考古學展開深入研討。
本次會議以“理論、技術、方法——博物館對傳統音樂的詮釋”為主題。與會嘉賓將發表近40篇論文,分別就“博物館與收藏”“媒體的作用與使用”“技術的詮釋”“音樂文物的收藏”“音樂博物館的實踐”等7個議題展開研討。
開幕式上,國際博協樂器專委會主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博物館館長加伯列致辭說,湖北省博物館是全球擁有出土音樂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此次會議在湖北省博物館召開,是對其作為全球音樂考古中心這一地位的肯定。今年適逢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此次會議的召開,意義深遠。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湖北省博物館是以音樂考古為特色的綜合型博物館,館藏文物曾侯乙編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重大發現,一直以來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與重視。2014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連續舉辦了4屆國際音樂考古培訓班,為東亞地區的音樂考古培養了百余位青年學者。
據介紹,國際博協樂器專委會成立于1960年,是國際博協31個國際委員會之一,旨在促進專業標準的博物館樂器及相關收藏的使用和保護。今年,國際博協樂器專委會首次走進亞洲舉辦會議。
本屆研討會由湖北省博物館與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聯合舉辦。結束武漢的行程后,與會嘉賓將于13日至16日在上海繼續相關議題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