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區位優勢 整合產業謀發展
港北區地處中國第三大河——珠江中游,位于桂東南廣西最大的平原——潯郁平原中部,處于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大西南經濟圈之間的過渡帶上和廣西南寧、柳州、北海、梧州四大城市的幾何中心,距這4個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位于港北區的貴港港是交通部確定的全國航運樞紐建設23個內河港口之一,是華南、西南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擁有碼頭泊位165個,1000噸泊位11個,年貨物吞吐量2000萬噸。港北區如何利用港口、交通和資源等區位優勢進一步推動本區域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西江流域橫跨港北60公里,有利于沿江經濟發展,特別是有利于西江科技創新產業園和粵桂(貴港)熱電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發展。首先立足“一帶一路”,爭取與東盟國家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在產業發展、商品流通、信息交流、對外貿易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推進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其次立足彌補經濟發展短板,整合優勢產業,跨地區,跨行業,組建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三大產業;三是立足區位優勢,圍繞三大新興產業、傳統工業進行招大引強,聚焦珠三角、長三角和其他發達地區,瞄準世界500強、國內百強企業和大型央企、民企,積極開展招商,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注入經濟發展活力。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夯實農業經濟基礎助農民脫貧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港北區創建了國家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調整產業結構、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創新驅動方面有大作為。
港北區特產殷盛,資源豐富。港北區耕地總面積56.61萬畝、林地面積52萬畝,是廣西無公害優質谷、甘蔗、荔枝、龍眼、“龍寶豬”、奶水牛的主要生產基地,素有“廣西糧倉、魚米之鄉”之稱,創建國家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廣西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園區;也是廣西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區。
位于港北區國家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內土壤富硒含量高,要利用好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以來,港北區大力發展富硒產業,積極開發富硒水稻資源,積極打造一袋米(富硒米)、一只蝦(小龍蝦)、一只雞(瑤山雞)、一頭豬、一顆堅果、一粒橘紅、一片桑葉、一顆荔枝(水石荔枝)“八個一”特色農產品品牌,不斷夯實脫貧攻堅基礎。
港北區推進富硒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園建設,集聚發展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一批農產品龍頭企業,擴大富硒農產品影響力,打造年產值10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截至9月底,該區已有7個大米產品獲得廣西富硒農產品認證。其中,“雄達”牌、“聖民”牌富硒大米榮獲2016年中國第三屆(恩施)硒博會金獎、2017年第四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中國名優(特色)硒產品”等榮譽稱號。目前,該區已建立富硒水稻生產基地7000多畝、年產量1755噸,可帶動172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600元。
港北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促進三產融合。扶持港豐公司開展生態養殖,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經營模式。公司長期聘用本地貧困家庭勞動力30多人,為9個貧困村560多戶貧困戶提供養殖增收來源。截至今年9月底,港北區有規模以上養雞場10家,出欄雞274.45萬羽、生產雞蛋1293噸,產值1.6億元。
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港北區實現了經濟社會穩步發展。2017年1-9月,全區實現GDP132.23億元,同比增長7.5%;財政收入13.28億元,同比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17.6億元,同比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1.5億元,同比增長13.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57億元,同比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30億元,同比增長10.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1元,同比增長8.3%。
上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