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思考
如果被扣押的豪車沒有違章
□河南 張楓逸
就在前一天,修水縣法院院長還在辯稱,“違章可能是車輛送出去維修導致。”這一回應旋即遭來網友質疑:好好的被扣押車輛為何需要維修,又怎能解釋跨度近一年的20多條違章記錄?在輿論的追問下,事件很快有了轉折。修水縣法院確認此案的承辦法官存在違規,有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不過,事情的反思不能就此畫上句號。據介紹,當事方是在意外查閱到違章記錄后,才發現遭法院扣押的路虎車有使用軌跡。換言之,如果相關人員在擅自使用過程中沒有違章,恐怕當事方至今還蒙在鼓里。退一步講,即使有違章記錄,如果不是20多條而是一兩條,“違章可能是車輛送出去維修導致”的辯解就顯得合乎情理,得以蒙混過關。因此,我們不禁要追問一句,扣押財產的安全何以保障?
法院在審理案件作出判決前,為防止當事人(被告)轉移、隱匿、變賣財產,會對其財產進行查封、扣押或凍結,以保證將來判決生效后能得到順利執行。不過,在執行判決前,這些財產仍屬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院有義務避免其毀損、滅失。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
可惜,“不得挪用”的規定,顯然不足以樹立司法部門對于扣押財產的敬畏。在實踐中,使用這些財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本案中,當事方曾書面告知修水縣法院扣押車輛遭擅用,但未獲法院回應。甚至,在網帖投訴引發媒體曝光后,法院的第一反應不是調查處理,而是百般狡辯,掩飾真相。再者,盡管法律賦予了公民申訴控告的權利,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外人很難知道法院有沒有動了自己的扣押財產。畢竟,不是每一次都有違章記錄這樣的意外線索。
保障扣押財產的安全,不能單靠司法部門的自律,必須邀請公眾監督介入。正如2012年全國人大代表金碩仁的建議: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利害關系人,有權監督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保管或封存情況。只有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才能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