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壯觀客戶端 > 推薦 > 正文 |
祝賀!廣西3處濕地納入國家級名錄 |
2025年10月20日 12:0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綜合北海融媒、桂林晚報、河池融媒 編輯:曾園棋 |
近日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文件 將22處濕地納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其中,廣西共有三處濕地上榜 分別為 合浦縣儒艮國家重要濕地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 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 合浦縣儒艮濕地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包勝輝 攝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內建設有“綠色廊道”,是跑步、騎行愛好者的樂園。荔浦市林業局供圖 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圖源:河池融媒 據了解,國家重要濕地是指濕地生態功能和效益具有國家重要意義,符合《國家重要濕地確定指標》(GB/T 26535),按照《濕地保護法》等有關規定予以保護和管理的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是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依據《濕地保護法》等相關法規,自2019年起發布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名錄,旨在認定具有國家生態意義的濕地區域。 合浦縣儒艮國家重要濕地 合浦儒艮濕地位于北部灣海陸交錯地帶,擁有大面積沿海灘涂和淺海水域,是北部灣地區極具典型、原有濕地生態特征保存較好的區域之一,是儒艮、中華白海豚、中國鱟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據廣西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儒艮濕地內共記錄到脊椎動物418種、野生維管植物1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脅動物15種。 儒艮濕地上棲息的白腰杓鷸。蔣建華 攝 近年來,合浦儒艮保護區管理中心通過陸基繁育塘擴增、無性繁育等技術,以及聯合科研機構建立海草種質資源庫和野外觀測站等措施,開展海草繁育與陸基養殖耦合研發,探索海草與魚蝦混養共生新途徑,促進海草繁育,不斷突破海草擴繁技術瓶頸,為儒艮重建“海底糧倉”。2020年以來,濕地累計擴增海草植株433萬株,人工種植海草126畝。中國鱟幼鱟單位樣方最大密度達69只/100平方米,密度躍居全國第一,較此前增長176%。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111頭,且幼豚數量占比較高,伴有中青年個體,年齡結構合理向好。遷徙鳥類種群中的候鳥種類和數量較此前提升超30%,其中不乏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棲息在儒艮濕地的中國鱟。李文惠 攝 同時,該中心還加強對濕地的監管巡護,加大生態保護宣教力度,引導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到濕地的管理與保護中來。2020年以來,該中心共開展海洋生態科普講堂活動106期,進社區科普宣傳活動33場次,對濕地內23起非法捕撈行為進行立案調查,動員群眾共同清理互花米草66.99公頃、滸苔2024.5立方米。通過種植紅海欖、秋茄等本土品種紅樹等方式,營造紅樹林27.31公頃。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東至荔浦城區南部金雷橋,西至修仁鎮念村,南至修仁鎮念村螞蟥壩,北至荔浦市濱江路。共224個濕地圖斑,濕地面積322.94公頃。是中華秋沙鴨、修仁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2022年秋季,總投資54.91億元的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正式啟動,在1.23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實施8大類83個子項目,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是其中關鍵一環,承擔著守護漓江下游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使命。 修復工程采用播種本地草種等方式恢復坡岸生態。蘇文娟 攝 近月,廣西荔浦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主體工程完工,699.99公頃的喀斯特河流濕地煥然一新。清澈江水環抱蔥郁洲島,軟質駁岸銜接水陸生態,遷徙鳥類在此駐足,周邊村民漫步健身步道,昔日面臨生態退化的灘涂洼地,如今已蝶變為集“自然之帶、文化之帶、健康之帶”于一體的生態樂園,為漓江下游生態安全筑起堅實屏障。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荔江灣生態修復后,河灘生機勃勃。荔浦市林業局供圖 修復工程主體工程完工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就在眼前。周俊遠 攝 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 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東蘭縣長樂鎮,總面積549.4公頃,濕地面積263.78公頃。分布范圍為東至拉萬屯,西至板么屯,南至紅水河,北至板練屯北面橋梁。主要保護對象為喀斯特河流濕地生態系統,花鰻鱺、卷口魚等珍稀瀕危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 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圖源:河池融媒 據悉,該公園于2014年12月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開展試點建設,2022年12月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2025年9月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文公示,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符合國家重要濕地認定條件,擬認定為國家重要濕地。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