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廣西欽州:碧海紅林間的全球海灣治理答卷 |
2025年10月16日 18:23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楊曉佼 編輯:曹麗媛 |
9月初秋的江蘇鹽城,2025全球濱海論壇會場內目光聚焦。當“中國廣西欽州”的名字被念出時,這片位于我國南部海域的綠色治理實踐,正式載入第二批《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廣西的海洋生態修復智慧再次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第二批《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發布。 如今,欽州灣畔綿延的紅樹林不僅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屏障,更成為推動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的脈動與生態的保護在這片土地上完美融合,交出了一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灣治理答卷。 廣西方案:三度亮相國際舞臺 欽州市海灣生態減災案例作為中國沿海生態治理的代表,此番躋身全球九大典型案例,已是廣西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在今年內第三次登上國際舞臺。 6月,在法國尼斯舉辦的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欽州市犀麗灣案例作為全球唯一入選的海岸線生態修復案例獲評優秀案例。 9月,在山東青島,防城港市西灣與欽州市孔雀灣項目又斬獲聯合國“海洋十年”中國行動國際合作種子基金重點項目。 從地中海畔到黃海之濱,再到東海之岸,這一張來自北部灣的“藍色名片”在一年內完成了國際舞臺的“巡禮”,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經驗正頻頻吸引世界目光。廣西以系統化的治理思路、本土化的創新實踐,為全球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案。 生態危機:美麗海灣昔日之殤 站在欽州灣修復一新的海岸線上,很難想象這里曾因風暴潮侵蝕和人為活動影響,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欽州地處我國南部沿海,是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樞紐,也是世紀工程平陸運河的入海口。欽州灣內設有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個國際園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園區兩側的孔雀灣與永福灣內紅樹林繁茂生長,漁業資源豐富,構成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幾年前,這段2.8公里的沙灘多處坍塌,防護林倒伏,海岸線每年都在后退。”當地老漁民陳叔回憶道,“每次臺風過后,沙灘上都會出現大小不一的侵蝕坑。” 沙灘修復前。 沙灘修復后。 在風暴潮、海浪、海岸侵蝕等海洋災害風險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伴隨著周邊建設開發及人為活動影響,灣區出現海灣淤積、沙灘侵蝕下陷等情況,區域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海岸旅游資源受損。 美麗的海灣岌岌可危。 陸海統籌:筑牢最優防護屏障 生態修復刻不容緩。 當地堅持陸海統籌,依托中央財政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在灣外打造“沙灘—護坡—防護林”濱海綜合沙灘防護體系,在灣內構建“紅樹林—生態護坡”海岸綜合防護體系,全方位推進海灣生態修復建設。 “沙灘—護坡—防護林”濱海綜合沙灘防護體系。 同時,有針對性分級資源再利用疏浚物,將細顆粒用于吹填營造紅樹林宜林地,粗顆粒則用于補沙修復沙灘。創新性利用6000噸廢棄的牡蠣殼鋪設成生態防護帶,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還能穩固灘面,有效實現了資源最優配置。 自治區海洋局局長謝瑾瑜介紹,“區域內累計完成紅樹林修復512.99公頃、岸線修復33.94公里,每一項數據背后都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解決方案,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 通過精準施策,紅樹林與生態護坡共同筑起綠色海岸防線,區域波高衰減率最高達32.4%,外側沙灘體系波高衰減率達63.7%,有效抵御了臺風、風暴潮的侵襲。 伴隨生態系統的全面復蘇,區域內鳥類種類明顯增多,紅樹林群落持續健康演替,潮間帶與底棲生物種類分別大幅增加57%和21%,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在此發揮出巨大潛力。 點綠成金:實現經濟生態共贏 生態修復的成果不僅體現在環境指標上,更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民生改善。 因灣區內紅樹林修復成果明顯,欽州市在2024年完成了廣西首宗紅樹林碳匯交易,率先推動藍碳資源市場化,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廣西路徑”。 海灣生態活力持續增強,“鳥棲紅樹林、魚游欽州灣”的生態美景,吸引大量新興民宿集群投資,為灣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區域環境改善帶動地方文旅發展。 在欽州灣海域犀麗灣片區,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李志強如今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環境變好了,游客多了,我開的民宿旺季時一房難求。”他的笑容里滿是獲得感。 統計顯示,2024年,欽州灣修復區域附近海灣景區的旅游人數攀升至321.3萬人次,旅游消費突破27.22億元。犀麗灣景區獲評第三批“廣西文化旅游打卡點”。園區紅樹林海洋科普館被認定為廣西海洋科普與意識教育基地,成為傳播海洋生態文化的重要窗口。 開展科普研學。 這片生機勃勃的海灣,正以其獨特的生態魅力,向世界展示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西實踐。 (本文圖片均由欽州市海洋局提供)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