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城市“體檢”+數據賦能!廣西人的宜居生活有了“最優解” |
2025年10月16日 18:01 來源:廣西自然資源廳網站 作者:范雁陽 甘劍偉 曾付春 編輯:范鈺銘 |
你生活的城市,居住是否舒適?出行是否便捷?家門口的學校、公園、醫院布局合理嗎?這些關乎每個人生活品質的問題,在如今的廣西,正通過一年一度的城市“全面體檢”得到精準解答。 這場覆蓋全廣西的城市“體檢”,學名為“城市國土空間監測”。2025年9月,這項浩大的工程如期完成,海量監測數據新鮮出爐,正悄然推動我們的城市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 全區總動員,鍛造“放心數據” 從2022年起,自然資源部部署開展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工作。廣西迅速響應,從南寧、柳州、桂林3個城市起步,逐步擴展至全區14個設區市,與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同步推進。 試想一下,要對全區111個縣(市、區)全域及14 個設區市城區的細微變化了如指掌,不僅要細致調查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醫院、養老院、中小學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公交地鐵、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城市要素情況,還要詳細記錄每類要素的空間位置、范圍、面積、數量,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廣西自然資源廳拿出了“硬核”措施。 統一標準,全區“一盤棋”。不僅制定詳細的技術“說明書”,還多次組織“線上+線下”培訓,確保各地“操盤手”技術同步。更關鍵的是,今年自治區層面直接扛起了全區111個縣(市、區)全域監測的重擔,完成了總工作量的56%。 “這樣既能減輕基層負擔和地方財政壓力,也能發揮自治區級技術優勢,提升效率,確保數據按時保質提交。”廣西自然資源廳調查監測處負責人道出了背后的考量。 廣西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技術服務團隊開展數量分析工作。梁夏銘 攝 質量是生命線,檢查嚴過“國考”。在國家設置6項嚴苛的驗收指標基礎上,廣西實行“兩級檢查、一級驗收”,要求作業單位必須100%完成自查和核查。自治區級驗收時,抽查范圍遠超“國標”要求,不同單位、不同要素須全部覆蓋,有問題必須“舉一反三”整改到位,確保交出的每一份數據都是“放心數據”。 至2025年9月5日,廣西已完成全區23.76萬平方千米全域范圍、2830.4平方千米城區范圍的監測和更新任務,標志著全區首次全面完成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工作。 以科技賦能,監測又快又準 如果還認為地理調查就是背著儀器滿山跑,那你就“out”了。在廣西,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已進入“天空地人網”協同作戰的智能時代。 “AI+遙感”精準識別。廣西調取超過1500景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利用AI智能解譯,能快速識別出哪里新建了樓房,哪里道路發生了變化,大大提升了內業工作效率。 實景三維“身臨其境”。借助實景三維數據,工作人員可以在電腦前“走進”逼真的城市三維模型,開展要素采集、核實和比對,如同擁有了一雙“透視眼”。 南寧市城市國土空間監測作業單位使用的實景三維成果截圖。 移動APP“指尖”核查。 技術人員使用“國土調查云”APP現場拍照、上傳,今年拍攝了上萬張有價值的核查照片,實現了“發現即記錄”。 科技的力量有多大?廣西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工程師做了一個對比:在自治區級海量數據下,借助定制化工具模型,人工操作從300次簡化到5次以下,分析時間縮短至30分鐘,監測工作真正實現了從“人海戰術”到“智慧感知”的飛躍。 作業技術人員利用國土調查云APP采集藝術場館要素。莫婷婷 攝 數據“活”起來,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城市監測更新不是簡單的“拍照打卡”,而是對城市空間進行“全面體檢”。“體檢”的主要指標,則來源于城市國土空間監測的分析數據。 在國家開展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重大項目廣西建設試點項目中,2024年度廣西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數據被廣泛運用,一個可供城市調度的“數字駕駛艙”已初具雛形。公園與公交的銜接是否方便?15分鐘內能否到達社區生活圈?醫療、教育、文化設施覆蓋如何? 這些過去模糊的感知,如今都已變成了可實時感知、動態監控、可量化評估的精準指標。 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城市規劃和管理將不再是“憑感覺”,而是“靠數據”。哪里缺公園,哪里少學校,公共服務資源如何布局更公平,都能通過數據找到“最優解”,推動城市朝著“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方向發展。 據悉,目前廣西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工作已從最初的南寧、柳州、桂林3個城市擴展至全區14個設區市。下一步,廣西自然資源廳將專注于讓數據“活”起來,深化該成果在規劃監督、城市體檢、智慧平臺建設中的應用,完善監測工作機制,為未來更智能的城市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