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防城港 > 正文 |
廣西日報防城港頭條丨《聚焦“十四五” 展現新作為》①:碧海青山 幸?可 |
2025年10月16日 12:08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楊康 通訊員 向陽 李雪妮 文/圖 編輯:苑長軍 |
開欄語“十四五”規劃以來,防城港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以“拼干成優、爭創一流”的精氣神,以開展“三個突破年”行動為主抓手,加快建設現代化港口,著力構建具有防城港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即日起,廣西云-廣西日報聚焦防城港市“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展現新作為,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10月16日廣西日報防城港觀察頭條刊發有關報道。 “十四五”規劃以來,防城港市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進、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也在綠水青山間不斷提升。 10月的防城港西灣紅沙環,海風輕拂,生機盎然。 防城港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低至23.1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區第一;近岸海域水質連續7年保持“優”級,成為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設區市;紅樹林面積較2020年凈增200多公頃,“海上森林”不斷擴容。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世代居住在西灣紅沙環的漁民陳先生,再也不用在臺風夜輾轉難眠,如今站在堅固的生態海堤上,安心地笑看潮起潮落、魚蝦嬉戲;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種類從稀少到繁多,保護紅樹林,如今已成為當地人的共識;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通過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蛻變為廣西鋼鐵行業的“綠色標桿”。從百姓生活的細微變化,到企業發展的轉型突破,防城港市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深刻內涵。 生態海堤筑就安全屏障線 10月的防城港西灣紅沙環,海風輕拂,生機盎然。遠眺海面,750組人工魚礁構筑的“水下森林”靜臥碧波,為魚蝦提供了棲息繁衍的家園;近觀岸線,9913平方米的紅樹林如綠色長城般綿延,枝葉在海水中輕輕擺動,抵御著海浪的侵蝕。 紅沙環生態海堤修復后照片。 “以前臺風一來,海浪能拍到家門口,全家都睡不踏實。現在不一樣了,2021年那場14級強臺風,這海堤穩穩地護住了周邊300多艘漁船,咱們漁民的心里踏實多了。”漁民陳先生指著眼前的生態海堤,眼角滿是笑意。誰能想到,2012年之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海堤護坡風化剝落,堤身植被覆蓋率僅4.25%,周邊紅樹林覆蓋度不足5%,水土流失嚴重威脅著西灣航道安全。 為改變這一狀況,防城港市以三期系統性修復工程破題,創新構建“紅樹林+海堤+濱海植被”的復合生態系統。如今,這條生態海堤不僅成功抵御10多次臺風侵襲,更讓周邊生態環境煥發新生。監測數據顯示,堤前紅樹林年碳匯增量達18.07噸,秋茄與桐花樹形成自然繁殖的穩定群落;底棲生物量增長555%,彈涂魚、招潮蟹等生物重現灘涂,海陸生物聯通廊道讓這里成為北部灣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庫。 生態效益還在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生態海堤建成后,憑借優美的濱海風光,2022年便接待游客7萬人次,創造旅游消費約7000萬元。沿岸興起的生態民宿、趕海體驗項目,讓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顯著提高。其“減災與生態協同”的建設模式不僅被納入《廣西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行動方案》,更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評選的“全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八大國際案例”。 紅樹林貫通生態生命線 10月13日,在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何如華筆記本上又添了新內容——今年新增的5種鳥類記錄,其中就包括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他說:“以前想見到這些珍稀鳥類難上加難,現在不僅能經?吹剑涗浀姆N類還在不斷增加! 在港口區的一處白鷺棲息地,兩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易危物種——黃嘴白鷺,正準備叼樹枝筑巢。 作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紅樹林、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木欖純林、全國唯一的邊境紅樹林所在地,防城港市紅樹林面積達2293.98公頃,約占廣西紅樹林有林面積的23%。在這里,311種鳥類翱翔天際,155種大型底棲動物棲息海底,18種紅樹林植物茁壯成長,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這份生機的背后,是護林人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更是防城港市系統性的保護舉措。“十四五”期間,防城港市在廣西率先設立紅樹林林長制,構建起以林長制推進紅樹林管理的運作體系,將絕大部分紅樹林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護。同時,建立紅樹林網格化巡護監管機制,嚴格落實《防城港市紅樹林巡護檢查制度》,劃網格、分片區開展常態化巡查,讓紅樹林保護逐步走向規范化、長效化。 不僅如此,防城港市還積極實施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北部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紅樹林工程等項目。“十四五”規劃以來,全市共營造紅樹林113.7公頃,修復紅樹林722公頃,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如今,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更成為國際紅樹林研究中心現場教學基地!艾F在這里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長期處于健康狀態,底棲動物及浮游動植物種群快速恢復,一大批水鳥也回來了。”何如華笑著說,語氣中滿是自豪。 企業技改激活綠色發展線 走進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曾經煙塵彌漫的廠房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生產車間和郁郁蔥蔥的綠化植被。作為廣西首家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民營鋼鐵企業,盛隆冶金的轉型正是防城港市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生動縮影。 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航拍圖。 “以前提起鋼鐵廠,大家想到的都是污染,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笔⒙∫苯鹭撠熑私榻B,通過超低排放改造,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生產環境顯著改善,周邊區域空氣質量明顯提升。 為推動工業綠色轉型,防城港市“十四五”以來累計爭取中央大氣專項資金2.2億元,帶動企業環保技改投入超過11億元。除了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該市還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深化重點行業減排,大力推動“公轉水”“公轉鐵”等清潔運輸方式,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重點企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比例已達87.3%。同時,完善污染天氣應對機制,及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25年以來共啟動應急響應25天,有效搶回潛在污染天19天。 一系列舉措的落地見效,讓防城港市的天空越來越藍,曾經的“鋼鐵重鎮”如今實現了鋼鐵與藍天的和諧共生,“防城港藍”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防城港成為越來越多候鳥人的暖冬之選。防城港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理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厚植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可!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