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河池 > 正文 |
絲線里的黨課 |
2025年10月14日 21:4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鐘漢江 實習生 王族琪 編輯:藍鋒 |
在廣西宜州區德勝鎮中心小學,10歲的韋小麗有一個隨身珍藏的“寶貝”——一枚被封存在玻璃瓶中的金色蠶繭。 “您看,這就是我們宜州的‘黃金繭’!”她將瓶子輕捧在手心,繭體在光線下流轉著溫潤的光澤,“連故宮里最珍貴的文物,都是用這樣的絲線來修補的。”女孩的眼里,閃爍著藏不住的驕傲。 數月前,在黨員教師黃斌的指導下,韋小麗用這珍貴的金絲創作了一幅繭絲扇,作品現已入選省級非遺大展。那個曾對桑蠶一無所知的孩子,如今已成為家鄉這張“金色名片”最生動的講述者。她的成長,正是宜州區“紅領匠心育苗”行動最溫暖的見證。 在德勝鎮中心小學校園非遺工坊內,黨員骨干正在指導學生制作繭絲扇。 作為全國最大的縣域養蠶基地,宜州曾陷入“產業火熱”但“傳承遇冷”的窘境:孩子們熟知遙遠的“絲綢之路”,卻不識腳下的家鄉正是這傳奇之路的鮮活源頭。破局之策,在于讓黨建從“宣傳欄”走向“生產線”。 當地以桑蠶產業聯合黨委為核心,將3276畝現代桑蠶示范區與轟鳴的繅絲車間,整體轉化為一個全域開放的“沉浸式課堂”,構建起“基地研學+校園工坊+家庭實踐”的立體育人網絡。在這里,黨課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鄧浪爽和他的黨員同事們把課堂搬進彌漫桑葉清香的蠶房,帶領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測量數據,像藝術家一樣觀察生命蛻變,在一絲一縷的纏繞間,親手觸摸歷史的脈搏。 在德勝鎮中心小學校園非遺工坊內,黨員骨干正在指導學生制作繭絲扇。 為激發黨員活力,宜州量身打造了“三定三有”機制:黨員定點進駐校園工坊、定人結對傳承、定責研發課程;活動有計劃、績效有考核、成果有激勵,讓無形的奉獻變得可見、可評、可獎。“從前覺得黨建工作有些務虛,如今親眼看著孩子們的作品登上省級展臺,這種成就感無可替代!”鄧浪爽開發的課程已入選全區資源庫,他還帶動了3名年輕同事加入這支“傳承護衛隊”。機制運行以來,已有45次主題黨日與非遺教學實現了深度融合。 最動人的回響,往往在課堂之外。韋紫嫣的奶奶是一位與蠶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蠶農,當她看到孫女用家鄉“黃金繭”創作的作品時,眼眶不禁濕潤:“祖祖輩輩養蠶,只當是謀生的活計,從來沒想過,這手藝到了娃們手里,能變得這么‘金貴’,這么體面!” 在德勝鎮中心小學校園非遺工坊內,黨員骨干正在指導學生用繭制作工藝品。 如今在宜州,像韋紫嫣一樣被桑蠶文化點亮的少年已有3600多名。調研顯示,85%的家長發現孩子變得更勤快、更愿探索家鄉文化;15件學生作品入選各級非遺展覽,5件被企業簽下開發意向;更有30余名學生,在心中悄悄種下了未來投身蠶桑產業的夢想。 一根輕盈的蠶絲,一頭牽著千年文明的根脈,一頭系著紅領巾的未來;一邊是共產黨員滾燙的初心,一邊是少年工匠萌動的匠心。宜州,正用這根柔韌的絲線,繡出一幅黨建與育人同頻共振、水乳交融的時代新卷。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