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水中撈稻、生豬回家!百色市干群同心抗洪救災,讓家園重煥生機 |
2025年10月14日 09:1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王克礎 楊靈燁 陸旺 通訊員 林宏敏 陳鋒 編輯:周映 |
視頻攝制: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楊靈燁 王克礎 通訊員 林宏敏 陳鋒 10月13日上午9時許,兩輛消防車駛入德保縣敬德鎮古甘村古甘屯。車剛停穩,消防員迅速跳下車廂,兩人一組展開水帶、連接接口、啟動泵閥,動作一氣呵成。 水中撈水稻。 記者 王克礎 攝 隨著發動機一陣低吼,高壓水槍驟然噴出強勁水流,轟隆隆地沖擊著道路上的厚重淤泥。泥漿飛濺,順著地勢汩汩流淌,被淹沒多日的水泥路面逐漸顯露出來。 消防人員沖刷路面。記者 王克礎 攝 村民們緊隨其后,揮動鐵鏟、掃帚,配合清理殘留的雜物。另一邊,村干部正組織發放消毒物資,群眾有序排隊領取。空氣中混雜著淤泥的土腥味和消毒水的氣味,隨著清淤和消殺工作的持續推進,被洪水浸泡多日的村莊正一步步恢復往日的整潔與秩序。 這場高效清淤行動,是百色市災后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的生動片段。 自9月30日受臺風“博羅依”環流影響持續強降雨以來,古甘屯受災比較嚴重,被淹面積超過400畝,最深水位達5米。洪水初退,干群攜手搶收搶修、互助互濟的暖流已在災區涌動。 干群攜力。記者 王克礎 攝 10月13日,古甘屯村民陸笑臉和丈夫撐著竹筏劃向被淹稻田,從倒伏的稻穗間搶收谷粒。“能搶收一點是一點。”陸笑臉彎腰割下尚存谷粒。記者看到,像這對夫婦“水中撈水稻”的場景還有好幾處,少的是兩三個人,多的五六人。 身后鄰居正用收割機幫忙作業。金黃的稻谷被裝袋碼放,幾位村民自發趕來晾曬。 搶收水稻。記者 王克礎 攝 回憶起洪水來襲之夜,她仍心有余悸:9月30日凌晨河水暴漲,家中豬圈面臨被泡風險。地勢較高的鄰居連夜趕來,不僅幫忙轉移10頭生豬,還騰出場地安置。10月12日洪水退去后,政府組織的消殺隊伍及時進村。工作人員對豬圈和房屋進行全面消毒后,這些生豬終于安全回“家”。 “洪水無情人有情,”陸笑臉感慨,“從搶收到曬谷,大家都來幫忙,心里踏實。” 災害面前,敬德鎮黨委、政府迅速啟動應急響應。230余名黨員干部全員下沉,成立搶險救援、物資保障等5個工作組。在積水齊膝的扶平村、水深1.5米的農安村,突擊隊砍竹辟路、扎排運人,開辟出一條條“生命通道”。 群眾有序恢復生產。記者 王克礎 攝 農安村黨支部書記沈秀梅駕車往返積水路段接送學童;馱良村第一書記岑蘭怡俯身背負孩子蹚水過河。國慶前夕,230多名留守兒童全部平安返家。鎮黨委書記黃振奎介紹,此次汛情已安全轉移群眾175戶380人,發放生活物資一批,全力保障基本需求。 敬德鎮宣傳委員陳鋒告訴記者,洪澇導致大量稻田被淹,村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防汛期間,當地消防隊利用皮劃艇在水上開展救援,承擔起運輸稻谷、接送群眾出行等任務,“從國慶假期至今,許多黨員干部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都滿負荷地工作……如今洪水退去后,道路逐漸顯現,但淤泥堆積嚴重,我們必須徹底清理才能恢復通行、生產。” 敬德市場恢復。記者 王克礎 攝 敬德市場恢復買賣。記者 王克礎 攝 鄰近的那甲鎮同樣經受嚴峻考驗。多睦村多目屯約80%區域被淹,最深積水20米,62戶117名群眾緊急轉移至鎮敬老院安置點。“我家地勢低,水沒過一樓,好在轉移及時。”村民黃廷見在安置點感到安心。那甲鎮黨委、政府在安置點設立綜合協調、健康保障等小組,24小時值守,確保膳食、醫療、物資供應周到細致。 安置只是第一步,化解群眾“增收焦慮”更為關鍵。那甲鎮通過座談會了解群眾務工需求,對接餐甲村韭菜苔基地,優先錄用安置群眾,實行靈活排班。目前已有3名群眾上崗,日薪100元,薪酬當日結算。 記者在現場用鏡頭記錄感人片段。記者 楊靈燁 攝 從敬德鎮到那甲鎮,百色市防汛救災體系高效運轉。百色全市110支搶險隊伍、3854名救援人員整裝待命,物資力量前置部署。田陽區那坡鎮弄山村內澇導致14戶36人受困,救援力量5小時內成功轉移;德保縣組織近300人加固鑒河堤防,應對超警戒水位。 自從9月25日起,受“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3個臺風接連影響,百色市累計有田陽、德保、靖西、那坡等12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截至10月11日統計,累計受災人口304002人,緊急避險轉移9867人,累計緊急轉移安置人口5280人,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4546人;房屋損壞184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0169.33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8385.545萬元。 截至10月12日,全市累計轉移5450人,其中2464人已返家。清淤消殺、道路搶通、保險理賠等災后工作有序推進。 撈上來的水稻。記者 王克礎 攝 洪水退去,陽光重現。在古甘屯,消防水槍轟鳴與村民鏟鋤聲交織;在安置點,熱飯暖床撫慰人心;在田間地頭,搶收身影穿梭忙碌。干群同心、鄰里互助的力量,正讓受災土地重煥生機。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