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頭條 > 正文 |
特別報道丨看,廣西應急救援的硬核力量 |
2025年10月13日 16:1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蔣予昕 通訊員 黃文華 姚飛鈺 編輯:李勤虹 朱慧琳 |
廣西應急救援的硬核力量。視頻剪輯:見習記者 陶星宇 邕江之畔,動力舟橋架起“水上鋼鐵長城”,水陸兩棲挖掘機靈活作業,AI系統24小時守護跨江大橋,無人機巡航實時回傳險情……這些應急救援領域的前沿科技,在南寧近期的抗洪搶險中大顯身手。 這場實戰,展現了廣西應急救援的硬核力量。 應急救援向“科技智防”跨越 臺風“麥德姆”過境,邕江洪峰超警3.5米。南寧市一處河堤發生管涌。 北大橋旁,發電車轟鳴作響,持續為現場設備提供穩定電力支撐;江面上,動力舟橋靈活穿梭,精準轉運砂石,成功破解陸地作業面受限難題;大流量消防排澇車與排水機器人組成“排澇組合拳”,晝夜不停作業…… 這些智能裝備的應用并非偶然。早在今年5月,南寧市西鄉塘區開展的“西聯-2025”軍地應急救援聯合演練中,就已預演了智能救援的場景。 演練中,一體式防汛沙袋裝袋機實現全流程自動打包,每小時可處理600袋;民兵佩戴人體外骨骼搬運沙包,能有效減輕體力消耗;搭載激光雷達與熱紅外相機的巡堤無人機,化身“智能哨兵”,精準捕捉堤壩管涌、滲漏等隱患,將險情識別時間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 從演練到實戰,廣西應急救援正穩步實現“人力驅動”向“科技智防”的跨越。 智能技術走向“區域共享” 消防人工智能科技展區。視頻剪輯:記者 王香菊 救援能力的提升,賦能區域防災合作。 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臺風、洪澇、地震等災害類型高度相似,“共護安全”成為雙方的共同使命,智能裝備、智能技術加強了雙方防災合作的“安全紐帶”。 今年9月,2025年中國(廣西)—東盟應急管理合作與發展大會在南寧舉行,600多位來自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應急管理官員、消防代表、專家學者及企業人士齊聚,圍繞跨境風險監測、AI災情研判、產品標準互認、聯合演練等核心議題深入探討,達成了“用人工智能破解跨境災害治理難題”的共識。 衛星便攜站指揮箱能夠讓消防員在斷路、斷網、斷電的救援現場,與后方指揮中心保持暢通的視頻聯系。通訊員 文自成 攝 消防機器狗吸引眾多參觀者關注。通訊員 文自成 攝 大會配套舉行的消防人工智能科技展,成為技術對接的關鍵平臺。18個AI系統、20余項創新應用集中亮相:119接警系統觸發瞬間,指揮平臺自動生成預警,無人機5分鐘內即可飛抵3.8公里外的現場,實時傳回高清畫面,讓救援響應速度提升20%;“智港盾+智能消防(港口)”系統依托視覺識別與物聯網技術,對港口危化品裝卸、運輸、存儲全流程監控,一旦發現泄漏跡象立即觸發報警并推送處置方案;多語言AI數字人打破溝通壁壘,電氣隱患智能巡檢機器人扎根基層防控…… 展廳既是中國消防應急技術的“成果窗”,更成為東盟國家尋找災害治理解決方案的“對接臺”,讓智能技術從“單點突破”走向“區域共享”。 跨國演練強化協同 2025“一帶一路”應急救援演練。廣西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日前,2025“一帶一路”應急救援演練在南寧拉開帷幕。“報告指揮部,地震導致酒店‘疊餅式坍塌’,三樓有人員被困!”警報聲中,中國廣西救援隊與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12國救援力量迅速集結,一場跨國協作的實戰考驗正式開啟。 模擬的坍塌建筑內,余震風險時刻威脅救援安全。演練中,智能裝備硬核出場:四足機器人率先“出征”,在廢墟、石堆、碎石等非結構路面行動自如,通過熱成像、聲波探測精準驗證生命信號,并將實時畫面和數據傳輸到指揮終端;河道旁,各國潛水員正持續進行水下搜救排查,同時使用有線通信全面罩及扇形搜索,大幅提升搜救安全性與效率。 “緩慢牽引,注意擔架姿態。”在河道兩岸的T型繩索救援現場,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隊員協作默契,調整繩索角度、加固系統錨點,最終將所有人安全轉移。 聯合部署救援任務。廣西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這場演練嚴格遵循國際搜索與救援指南,從入關部署、分區協調中心運作,到聯合指揮、多語言溝通,各國隊伍在實戰中磨合流程、校準標準。演練間隙的國際技術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圍繞地震搜救戰術、區域救援技術標準對接、裝備協同處置等議題深入交流。 “很榮幸能參與這次演練,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救援技術,回國后會分享給團隊,用到實際救援中。”馬來西亞特別災害援助與救援團隊隊員萊恩的感慨,道出了跨國演練的價值。 “籌建中國廣西救援隊,正是為了更好地與東盟國家協作。”廣西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李興華介紹,這支隊伍是我國首支以省份命名的聯合國國際救援隊,也是首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型救援隊,“我們將深化與東盟國家的聯合演練,把‘山川同脈、生命共濟’的理念落到實處。” “做中國與東盟消防AI合作的‘橋頭堡’” 中國廣西救援隊籌建啟動儀式。 “人工智能在災害預警、智能救援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為提升區域協同能力帶來新機遇,也為構建更緊密高效的應急合作新格局注入強大動力。”國家消防救援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何寧在2025年中國(廣西)—東盟應急管理合作與發展大會上致辭時,為未來合作指明方向。 何寧提出三點倡議:深化制度協作,與東盟各方不斷完善應急救援協作機制,推動將“制度協同”切實轉化為“安全保障”;強化科技賦能,與東盟加強消防標準互認,共建國際救援體系,為區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立足實戰需要,以籌建中國廣西救援隊為抓手,加強國際救援合作交流,實現“平時共建、急時共援”。 藍圖正在變為實景:中國(廣西)—東盟消防產品檢驗檢測聯合實驗室已啟動建設,目前正推進核心設備調試與技術標準對接,未來將為雙方消防產品互認提供技術支撐;中老鐵路沿線智能防災示范帶啟動規劃,將AI預警、遠程監測等技術應用于鐵路沿線災害防控;今年11月,“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部長會議還將在海南三亞舉辦,進一步深化區域防災合作。 “廣西愿做中國與東盟消防AI合作的‘橋頭堡’。”李興華表示,廣西將依托應急管理部“四所一中心”及廣西消防科學研究所技術優勢,攜手構建“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跨境消防產業生態,全力建設面向東盟的“消防人工智能輻射中心”,打造可持續的國際合作新范式。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