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邕江戰洪記|安能一局的“故鄉守護戰” |
2025年10月11日 21:4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莫迪 通訊員 柯麗莎 編輯:王克礎 |
視頻制作:柯麗莎 當邕江的汛情警報劃破南寧夜空,一支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的隊伍,第一時間扛起了守護的重任。 中國安能一局——由原武警水電一總隊改制而來,扎根南寧數十年,早已將這里視作“家”。麾下大半將士都是土生土長廣西人,于他們而言,“哪里參軍,哪里便是家”。守護邕江從不是冰冷的任務,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護家”本能。 10月8日,國慶節假期的最后一天,這份本能化作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緊急集結,78名將士以最快速度奔赴營地,用行動詮釋了“家鄉有難,義不容辭”的千鈞重量。 歸隊,跨晝夜搶險 彼時,中國安能南寧基地工作群里一條“歸隊”的指令,瞬間讓分散各地的隊員繃緊神經:正休假的賀椿煥剛踏上返回梧州老家的動車,毫不猶豫改簽返程;家在南寧本地的全浩宇,剛陪父母吃完晚飯,拎起裝備包往營地飛奔。沒有多余的動員,沒有遲疑的腳步,命令下達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向著“家”的方向全力奔趕。剛到營地,來不及卸下行李,78名將士、31臺搭載高精尖裝備的車輛即刻整裝出發。 這場緊急集結,指向的是10月8日19時50分那道令人揪心的危險信號——南寧市應急指揮部的監控畫面顯示,北大橋右側堤外停車場二坑泵站出現陷坑,邕江江北中堤段的堤防安全岌岌可危。作為邕城當之無愧的“自家人”,中國安能一局南寧基地在應急管理廳求援函發出的第一時間,便迅速啟動應急響應,一場屬于“家鄉人護家鄉”的跨晝夜搶險戰,就此在邕江邊打響。 面對高水位持續沖擊引發的堤防滲水、塌陷險情,中國安能一局不僅憑借“土生土長”的地域熟悉度,精準掌握堤岸地形優勢,更依托高精尖救援利器,構建起堅實的“科技護堤”防線。 急行軍。全浩宇 攝 險情處置初期,救援前指(前方指揮部)以“先控險、再加固”為核心原則,統籌調度液壓破碎錘、混凝土輸送泵等專業裝備,針對塌陷處的滲水危機,果斷采用“高強度拋填沙袋+機械化混凝土澆筑”的組合戰術。將士們的配合更是默契無間:梧州籍的梁壯潮與梁思林搭檔操控動力舟橋,提前在險點附近水域搭建起臨時轉運平臺,為后續搶險物資輸送鋪就“快速通道”;防城港籍的黃律夫、梧州籍的梁福光駕駛沖鋒舟,在江面上來回巡查堤岸滲漏點,將實時險情數據第一時間傳回指揮部;周俊進、廖錦鵬、李健三位挖掘機手,精準操控設備清理塌陷處雜物、平整作業場地,與扛沙袋的戰友們形成“機力+人力”的高效聯動。 機械的轟鳴聲、沖鋒舟的馬達聲與將士們的吆喝聲交織回蕩,眾人精準抓住洪峰回落的關鍵窗口期,在短時間內成功遏制滲水態勢——對他們而言,腳下的每一寸堤岸,都連著家門口熟悉的街道與牽掛的親人,容不得半分馬虎與懈怠。 利器,首次投入戰斗 此次搶險中最引人注目的“利器”,當屬中國安能“救援航母”的核心裝備——動力舟橋。這一具備快速組裝、重載轉運能力的高精尖裝備,此次是首次在“家門口”南寧的搶險實戰中投入運用。 面對陸路運輸受限的難題,廣西籍裝備操作手羅林勇帶領團隊,僅用40分鐘便完成3臺動力舟橋的組裝與調試,成功搭建起一座長60米的“水上快速通道”。重型挖掘機、混凝土罐車穩穩地通過舟橋抵達險點,轉運效率較傳統運輸方式提升3倍。 “以前在演習場操作,心里是對技術的琢磨;這次護著邕江、守著家鄉,手更穩,心更定!”羅林勇抹了把臉上的汗水,目光始終緊緊盯著舟橋的運行數據,這便是屬于廣西救援員的“硬核守護”。 硬核守護。全浩宇 攝 在后續加固階段,隊伍延續“高精尖裝備+廣西籍將士”的高效作戰模式:無人機盤旋在空中,實時監測堤岸沉降情況;地質雷達深入探測地下滲水通道,不放過任何一處隱患;24小時輪班值守的將士們,在指揮體系的科學調度下,各環節無縫銜接、高效運轉。 來自梧州的隊員黃顯雄在作業區不慎滑倒,腳腕瞬間腫得老高,戰友們見狀急忙要送他去醫院,他卻咬著牙擺手拒絕:“家就在旁邊,戰友們都在拼,我不能掉隊!”直到完成最后一班交接,他才匆匆趕往附近衛生院做簡單包扎,轉眼又出現在搶險前線。 正是憑著這股“護家”的拼勁,截至10月11日12時,隊伍累計填筑土石方5040立方米,消耗機制沙袋18500條,修筑起120米長的月牙圍堤,將陷坑威脅牢牢鎖在堤外;更在搶險過程中成功營救1名落水群眾——他們守護的,既是母親河邕江的安瀾碧波,也是家鄉每一位百姓的平安喜樂。 故鄉,深情跨越時光 這場戰斗的艱難,藏在洪峰過境后的每一個細節里:郁江水位持續下降,舟橋隨時面臨擱淺風險,成為阻礙搶險的“隱形陷阱”;復雜的堤岸環境中,安全風險監測更是重中之重。面對重重難題,隊伍迅速調整策略、精準破局:一方面加強現場水深實時監測,每一組數據的細微變化都牽動著指揮決策方向,確保裝備行進萬無一失;另一方面加大新型偵測裝備的應用力度,讓科技成為守護安全的“智能哨兵”,精準預警潛在風險,為搶險作業筑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盾”。廣西籍技術員黃森寧守在監測設備前,實時分析每一組數據,每10分鐘更新一次水深信息,為舟橋調整提供精準依據。 “這些裝備就像家鄉的‘眼睛’,能幫我們守住每一處看不見的隱患。”黃森寧說,他的家就在邕江南岸,能靠自己的技術守護母親河,是他此刻最驕傲的事。 此刻,邕江邊的戰斗并未停止。中國安能一局的將士們,大半是廣西子弟,他們的父母住在南寧的尋常街巷,孩子在邕江邊的學校讀書,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藏著他們的牽掛。 沾滿泥土的雙手、熬得通紅的雙眼、“絕不掉隊”的執著堅守,都是他們對“家”最鄭重的承諾。從昔日的武警水電部隊到如今的中國安能,數十年來,他們在南寧扎根、成長,早已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故鄉。 如今,他們用熱血與汗水,用高精尖的救援裝備,默默守護著母親河邕江的安寧。滔滔江水奔涌向前,見證著這份跨越時光的深情——南寧是家,理應由中國安能守護;邕江是母親河,必由廣西子弟兵護其安瀾。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