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黨建 > 正文 |
追隨那束光!“00后”大學生回村記 |
2025年10月10日 20:27 來源:廣西新聞網 記者 伍永志 通訊員 黃澤寧 晉巧連 郭秀慧 編輯:李勤虹 |
六丹村的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窗,在老支書的辦公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讓他愁眉不展,手指在鼠標上猶疑不定。“這個數據要怎么篩選匯總啊……”老支書喃喃自語,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這時,一個清脆的聲音從身后傳來:“支書,這個讓我來幫您吧。”扎著馬尾辮的年輕女孩笑著走上前來,接過鼠標。只見她手指在鍵盤上輕快跳動,不一會兒就制作好了統計表格,還貼心地設置了自動計算公式。 “真是太謝謝你了,小楊!”老支書如釋重負,“我們這些老同志,對著這些新玩意兒真是束手無策啊。” “這是我應該做的。”女孩笑容溫暖,“以后有什么電腦操作的問題,隨時找我就好。” 這個女孩叫楊明微,2000年出生,2022年畢業于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目前是百色市田林縣八桂瑤族鄉六丹村新來的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她的到來,像一縷春風吹進了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村寨。 選擇:從走出去到走回來的堅定 2021年,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教室里,楊明微第一次深入了解黃文秀的事跡后,激動地對室友說道:“原來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一個村莊!文秀師姐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試試。” 室友疑惑不解:“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你為什么總想著回去?” “正因為大家都想出去,家鄉才更需要有人回去啊。”楊明微的目光堅定而清澈。 楊明微說,黃文秀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她,但不是某個宏大的瞬間,而是日記里的一句非常樸實的話:“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這種“逆行”不是一時沖動,而是源于一種深刻的生命連接和責任,“她讓我看到,個人的價值可以通過與家鄉的土地和人民緊密結合來實現,這種價值無比厚重。” 2022年夏天,楊明微大學畢業后來到田林縣利周瑤族鄉擔任信息員。“小楊,這個電子報表我們老是弄不好。”老同事的求助讓她意識到基層對數字化辦公的迫切需求。“沒關系,我教您。其實很簡單,一步一步來。”她總是這樣耐心地回答。 同年年底,她轉到高龍鄉擔任協理員。一次下村走訪時,有村民直言:“你們這些大學生說的政策,我們聽不太明白。”她馬上用當地方言解釋:“就像種地要施肥,政府這是在給大家‘政策施肥’呢!”生動的比喻讓村民們會心一笑。 2025年6月,當得知家鄉六丹村急需年輕干部時,楊明微毅然選擇回去。母親心疼地勸阻:“你在鄉鎮干得好好的,回村里太辛苦了。”她卻說:“媽,正是因為我們村條件差,才更需要年輕人。” 面對家人和朋友的質疑,她這樣解釋:“現在村里正是用人之際,沒有人愿意回來,都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村干部在撐著。我在大城市發展可能只是顆小小的釘子,但回到家鄉我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個對家鄉有貢獻的人。” 楊明微在填寫工作報表。受訪者供圖 融入:從“大學生”到“我們村阿妹”的轉變 回村第一天,老支書握著楊明微的手激動地說:“小楊,你可算回來了!咱們這些老同志就盼著有個懂電腦的幫手。”雖然是從小在村里長大的姑娘,但以村干部身份回來,楊明微還是遇到了新的挑戰。 “回到村里面的最大挑戰是身份轉變帶來的距離感。”楊明微回憶道,“村民們雖然認識我,但現在我是村干部,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是年輕人、大學生,光會理論,不會做實際的事情。” 面對這種挑戰,她摸索出了一套方法:“首先我會多主動接觸村民,不說客套話,多用方言跟鄉親們聊天,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其次是主動幫村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小麻煩,用實實在在的幫助消除距離感。” 在留守老人鄂阿婆家中,楊明微手把手地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機:“阿婆,您點開這個綠色按鈕,就能看見在廣東打工的兒子了。”當視頻接通,兒子的笑臉清晰出現在屏幕上時,鄂阿婆激動得熱淚盈眶,連聲說:“這可比打電話強多了!阿妹,真是太謝謝你了!” 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充滿了感人的細節。起初,鄂阿婆對智能手機的操作十分生疏,“她光是找微信的圖標就要摸索好久,點擊屏幕時總是力度不夠,手指輕輕掠過屏幕,導致沒有反應。”面對這些困難,楊明微想出了貼心的解決辦法:“我不僅一次次手把手地教,還把圖標和字體都放大,簡化每一個操作步驟,讓阿婆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經過幾天的耐心指導,鄂阿婆已經能夠熟練地與兒子視頻通話了。“當她臉上綻放出幸福笑容的那一刻,我的眼眶也濕潤了。”楊明微動情地說,“這看似簡單的幫助,對留守老人而言,卻是連接親情的重要橋梁,蘊含著獨特而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在村委辦公室,她耐心指導老同志使用辦公軟件:“大家別急,慢慢學。以后報表就不用熬夜手寫了。”她還建立了“村務通知群”和“鄉親嘮嗑嗑群”,用短視頻宣傳惠農政策,讓村里工作煥然一新。 楊明微在教村里留守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受訪者供圖 綻放:青春力量的“蝴蝶效應” 楊明微的到來,給六丹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如今,25歲的她忙碌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短短幾個月就幫助39戶脫貧戶申請產業獎補,為老人辦理高齡補貼,完成“雨露計劃”申報......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養鴨的黃叔叔。“他最初很抵觸,覺得申請手續麻煩,而且對政策將信將疑,怕‘白忙活一場’。”楊明微耐心幫助他辦理申請材料,做好驗收工作。“獎補資金到位那天,他特意到村部感謝我們,那一刻我感受到,我的工作不僅僅是填表蓋章,更是點燃他們繼續奮斗的希望和信心。” 更讓人欣喜的是,楊明微的回歸產生了“蝴蝶效應”。在外打工的同村青年蒙柔敏返鄉探親時特地來找她:“看你把村里工作搞得這么紅火,我都心動了。” 蒙柔敏當時在廣州某管理有限公司做監理員。今年8月份回來,看到村里晚上也有了路燈,有了新的廣場和舞臺,大媽們在跳廣場舞,楊明微用投影儀給大家放電影。“她突然覺得,家鄉不再是那個黑燈瞎火、暮氣沉沉的地方了。” 聽到這句話時,楊明微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然后是有壓力”。她心想:“自己真的有這么大影響力嗎?她回來萬一發展不好,我會不會耽誤了她?”但她又感到欣慰,“這說明我的選擇和價值,真的被看見了,并且能產生‘蝴蝶效應’。一個人的回歸,可能帶動一群人,這才是鄉村振興最需要的。” 她給蒙柔敏的建議很務實:“先別盲目辭職,可以結合廣州的經驗,看看村里有什么資源能對接,可以試試其他新的發展思路,或者回來考個基層崗位,穩扎穩打。” 現在再看回村的決定,楊明微有了新的感悟:“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一件件瑣碎的小事構成的。它不僅是修路蓋樓,更是修復人心,重建鄰里信任,是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有盼頭、有尊嚴。” 如今,家里人也為她的選擇感到驕傲。“他們看到我總是忙前忙后的為村民們解決問題,謀福利,并得到村里人的愛戴和領導同事們的好評,開始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并為我感到自豪。”楊明微的父母現在會自豪地向親戚朋友介紹:“我家閨女在村里當干部,讓大家別小看這工作,管著好多事,現在村里人都認可她,領導同事都表揚她很能干。” 楊明微在入戶給村民講解惠民政策。受訪者供圖 站在村頭,望著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楊明微滿懷信心地說:“家鄉是根,基層是我們年輕人實現價值的舞臺。我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選擇回來,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家鄉。” 這個年輕的“00后”大學生,正用自己的青春畫筆,在家鄉的土地上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