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桂林 > 正文 |
廣西日報頭版 | 從央視熱播劇《陣地》引發的文旅現象看城市新IP打造 |
2025年10月09日 10:4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海健 李家健 編輯:傅清龍 |
廣西日報頭版報道。 國慶中秋假期的桂林,山水之間涌動著抗戰文旅熱潮。在七星巖洞、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循著央視熱播劇《陣地》取景地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部聚焦桂林抗戰歷史的電視劇,如同一把精準的“文化鑰匙”,解鎖了桂林“抗戰文化城”的厚重記憶,優質文化IP為桂林文旅煥新、塑造城市新名片注入了強勁動能。 跟著央視熱播劇《陣地》游桂林。記者 蘇時榕 攝 一劇引爆一城,抗戰文旅熱度攀升 10月2日,在獨秀峰王城景區國學堂內,垂落的紅幕布如朝霞般鋪滿空間,數百把紅布木椅整齊排列,舞臺中央“西南第一屆戲劇展演開幕儀式”的橫幅筆力蒼勁,瞬間將人拉回烽火歲月。 “這場景和劇中一模一樣,仿佛能看到文藝先驅們就站在這里。”專程從廣州前來打卡的中山大學研三學生李紹康感慨,國學堂內1:1還原的拍攝場景極具代入感,讓他對革命先輩的抗戰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貴港市游客李鵬旺耐心為孩子講解李克農背后的革命故事。記者 黃海健 攝 《陣地》的熱播帶動了相關地標的熱度。“國慶中秋假期游客接待量達2.82萬人次。”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館長時建紅介紹,盡管劇組未在實地取景,但劇中場景均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隨著劇集熱播,慕名而來的游客與日俱增。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老少皆宜的紅色旅游火熱“雙節”假期。來源:桂林市融媒體中心 在七星巖洞內,身著藍色長衫的“教師”何忠善手持泛黃書本,帶領20余名游客齊聲高唱《巖洞教育歌》,熟悉的旋律將抗戰時期的教育場景生動再現。何忠善告訴記者,每場演出都有數十位游客參與其中,看到游客們沉浸演繹的神情,他愈發感受到傳承歷史記憶的責任之重。 何忠善帶領二十余名游客齊聲高唱《巖洞教育歌》。記者 黃海健 攝 位于秀峰區解放西路15號的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紅墻沉穩,青瓦古樸,色調莊重而和諧。雖時值午后,但前來參觀打卡的游客仍絡繹不絕,大家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定格這座承載著抗戰記憶的文化地標。 為更精準還原《陣地》拍攝場景,各文化地標運營方下足功夫。“從舞臺橫幅字體到座椅樣式,力求讓游客沉浸式觸摸歷史。”桂林升輝旅游景區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滕方慧敏介紹,團隊耗時半個月,逐一對標劇中細節布置場景。這種精心還原收到了明顯成效,國慶中秋假期,景區游客量同比實現大幅增長。 “文化認同是旅游消費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偉林認為,《陣地》的成功在于將優質影視內容與地方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激發了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實地探訪的欲望,使桂林豐富的抗戰資源找到了“活化”的當代載體,為文旅融合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國慶期間,眾多市民游客循著《陣地》取景地打卡紅色地標。記者 黃海健 攝 從資源到IP,桂林抗戰文化的活化之路 桂林的抗戰文化底蘊,是歷史賦予的寶貴財富。1944年,西南第一屆戲劇展演在這里舉行,30多個文藝團體、上千名戲劇工作者齊聚桂林,上演了持續3個多月的文化抗戰壯舉。歐陽予倩、田漢等文藝先驅以筆為槍,在戰火中守護著中國文化的精神陣地,為這座城市烙下深刻的抗戰記憶。 如何將厚重的歷史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有影響力的城市IP? 近年來,桂林市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連續三年舉辦桂林藝術節,傳承弘揚西南劇展精神;精心修葺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展演《龍隱居》等優秀劇目,讓老場館煥發新活力;建成飛虎隊遺址公園,搭建國際民間友好交往橋梁;選送優秀劇目進京演出,擴大桂林抗戰文化影響力……一系列舉措推動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從“靜態保存”向“動態傳播”轉變,讓歷史“活起來”、讓文物“會說話”。 “沉浸式體驗是連接歷史與當代的關鍵紐帶。”梧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景成指出,當代游客追求的早已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深度的參與感與情感共鳴。桂林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通過情景演出、場景還原、互動體驗等形式,將原本靜態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動態體驗,讓厚重的文化真正“觸手可及”——這正是桂林抗戰文化IP“活起來”的關鍵所在。 游客在七星巖體驗寫抗戰標語。記者 黃海健 攝 在七星景區,游客既能觀看“巖洞教育”情景演出,還能換上特制民國服飾、親手書寫抗戰標語,在親身體驗中感悟“以筆為槍”的深意;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通過文物陳列、歷史影像、場景復原等,讓觀眾自然沉浸于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往事;王城景區針對親子游客群體創新推出主題套票,孩子們手持打卡地圖穿梭于各景點之間,集齊印章后可兌換精美茶點,讓抗戰文化在寓教于游中浸潤人心。 打卡救亡日報舊址,這條gai的美食根本炫不完。來源:桂林市融媒體中心 “《陣地》弘揚的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而我們借助《陣地》應該塑造的是新時代的桂林城市精神。”全國人大代表、桂林圖書館副研究員羅天認為,讓歷史照進現實,將城市文化IP浸潤進城市的每一寸肌理,為每一位居民和游客所熟知并津津樂道,共同書寫“人與城市的故事”。 借勢煥新,城市IP持續釋放魅力 《陣地》引發的文旅熱潮,帶來諸多啟示:城市該如何把握影視傳播機遇,實現短期流量向長期“留量”轉化,讓抗戰文化IP持續釋放魅力? “優質服務是文旅IP的‘軟實力’,更能強化游客情感記憶。”七星景區管理處副總經理張家華介紹,景區不僅走訪多家古玩店,搜集民國煤油燈、報警器等老物件還原歷史場景,還開展“微笑傳遞溫暖,服務叩響心扉”服務提升培訓,系統優化游客服務,讓游客在細節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 游客在桂林獨秀峰王城景區沿著《陣地》取景地游覽。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王城景區通過組織全員服務培訓、實戰演練,優化入園引導、加強設施維護、增設臨時購票窗口等舉措,全面提升服務品質。桂林市開放了全市1.7萬個免費停車位,只為游客能有更好的旅行體驗。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跟著《陣地》游桂林的旅游攻略,為游客提供地標周邊打卡、美食、City Walk推薦的一站式服務。 山水間的紅色記憶!跟著電視劇《陣地》游桂林。來源:桂林市融媒體中心 “《陣地》的熱播為桂林帶來了關注度,但要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留量’,需要構建完整的IP產業鏈和體驗體系。”廣西財經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謝卓華建議,桂林可以進一步整合資源,開發《陣地》等抗戰文化主題旅游線路,串聯分散地標,同時拓展《陣地》周邊文創產品、開發沉浸式劇本殺等項目,讓游客能夠“把IP帶回家”;利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通過話題討論、短視頻傳播等新方式提升IP的曝光度和話題度,形成“體驗─消費─傳播”的良性循環。 多位專家提到,AI賦能為城市IP的傳播和體驗提供了廣闊空間,可利用VR、AR技術打造數字化歷史場景,讓游客通過智能設備“親歷”抗戰歲月;借助短視頻平臺、直播互動等新媒體手段,創新IP傳播方式,挖掘IP價值潛力,擴大桂林抗戰文化影響力。 桂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陸波表示,桂林將進一步借《陣地》熱播契機,多維度激活城市IP,包括深化文旅融合,開發“跟著《陣地》打卡桂林”紅色路線,復現廣西省立藝術館“西南劇展”場景,結合沉浸式戲劇展演、巖洞教育體驗,打造“可觸摸的歷史”;持續文化深挖,聯動文藝界研討艾青詩歌、《救亡日報》等抗戰文化符號,強化“筆墨烽火”城市標簽;推動流量轉化,乘好“AI+文旅”的東風,推出主題文創、研學課程,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劇中經典片段,吸引年輕群體參與,實現歷史資源與當代審美的雙向賦能。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