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追“星”十年,廣西“90后”科學家填補我國高能天體探測空白! |
2025年09月19日 23:00 來源:廣西云-南國早報 記者 蔣曉梅 編輯:陳詩圓 |
開欄語:三十而立,恰是風華正茂時。三十載風雨兼程,南國早報與時代同行,與城市共新生。值此創刊30周年之際,我們聚焦新質生產力,推出“三十而立,新質青年說”特別策劃,向時代提問:何以為立?何以立新? 答案寫在八桂大地的創新熱土上。三十位30+歲的青年代表,以科技為筆、以夢想為墨,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前沿領域,寫下屬于一代人的“立言”。他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術的顛覆突破,更是廣西向新而立、向高而行的堅定步伐。 讓我們跟隨這些破浪者,躍入新質生產力奔涌的浪潮,共赴下一場輝煌三十年。 9月18日,在廣西大學物理實驗室,封煥波托起一個10厘米見方的白色立方體,這是我國首顆利用國內技術完全自主研制的宇宙X射線偏振探測(CXPD)立方星的備份件。這個看似普通的“小盒子”,承載著他與團隊探索宇宙高能天體的遠大夢想。這位34歲的青年科學家,用十年堅持,填補了我國高能天體探測的空白。 研究團隊慶祝X射線偏振探測CXPD03、04立方星搭載“三體計算星座”首發星座成功發射。受訪者供圖 從“教室實驗室”起步,十年磨一劍 2011年夏天,當其他高考生還在為填報志愿猶豫不決時,封煥波卻異常堅定——他所有院校的第一志愿都選擇了物理學。最終,他如愿考入廣西大學物理學院。 2015年,剛讀大四的封煥波因出色的動手能力,被劉宏邦教授選中,參與X射線偏振探測器的研制,這是一個在國內幾乎空白的領域。彼時團隊僅有師生二人,他們清理出一間放滿桌椅的教室,一點點規劃布局、采購設備,硬是把普通教室改造成功能齊全的實驗室。 封煥波分析X射線偏振探測器的實驗數據。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蔣曉梅 攝 采訪當天,封煥波帶著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全新的物理實驗室。一扇印著“潔凈實驗室”的玻璃門后,兩名學生正穿著實驗服操作儀器,這里常年恒溫、恒濕,灰塵密度極低,探測器的核心封裝全在這里完成。 十年間,封煥波在廣西大學讀完本科、碩士、博士,留校成為一名教師,他也成長為團隊骨干,主導完成CXPD系列立方星有效載荷的集成與在軌驗證。如今,研制團隊也在不斷壯大,已擁有30名成員,包括7名教師和20余名研究生,平均年齡30歲左右。 突破技術封鎖,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 在研制CXPD系列立方星之初,團隊聯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組建了CXPD合作組,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沒有現成經驗,就從基礎參數摸索;遇到緊急問題,連夜視頻會議討論解決方案。 探測器的封裝技術是最難攻關的技術之一,國外相類似的探測器用特種真空膠水實現氣密性封裝。封煥波嘗試電阻焊、激光焊、超聲波焊等多種方式,最終成功實現了探測器的高真空度封裝,氣密性優于膠水方案,成為團隊的一項核心技術突破。 CXPD01立方星載荷交付現場。受訪者供圖 2023年6月,由廣西大學主導研制的初代立方星CXPD01成功發射,驗證立方星在太空中作業的可行性,而今年發射的CXPD02、03、04立方星搭載了新研制大面積Topmetal芯片,具有更高的X射線偏振探測靈敏度,開展伽馬射線暴等暫現源X射線偏振的測量。并且,CXPD立方星實現從核心器件到星載智能系統的全鏈條自主研制,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用“小衛星”探路,奔赴星辰大海 “這款X射線偏振探測器,能幫我們看清宇宙中的極端物理環境。”封煥波指著實驗室里的探測器模型解釋,它專門捕捉宇宙中伽馬射線暴等高能天體的偏振信號,就像為宇宙拍攝“立體照片”,能揭示高能天體的磁場結構和輻射機制,對理解宇宙最極端的物理過程意義重大。 2025年5月發射的CXPD03、04立方星,更是搭載了基于人工智能自主研發的天基天文大模型,賦予衛星“思考”能力,能讓衛星在飛行中智能捕捉、分析伽馬射線暴這類宇宙閃光,并將在軌實現多星協同觀測。如今,在軌衛星已持續運行4個月,傳回了大量觀測數據。 封煥波介紹團隊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蔣曉梅 攝 眼下,團隊正在為中國空間站項目研制新一代探測器,致力于將更先進的探測技術送上太空。他說:“我們希望探測器更靈敏,捕捉更暗弱的天體信號,幫助人類更深入理解宇宙。”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