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文旅(首頁) > 正文 |
電視劇《陣地》帶火桂林!跟著劇情打卡熱血現場! |
2025年09月19日 11:15 來源: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編輯:朱映伊 朱慧琳 |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央視抗戰大劇《陣地》正在熱播!這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作品,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重點劇目! 該劇以 1938-1944 年桂林文化抗戰為背景,由馮紹峰、王麗坤等領銜主演,再現夏衍、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以筆為槍的熱血歲月,劇組曾專程赴桂林實地取景。 【桂林抗戰文化城打卡路線】 在《陣地》第二集中就提到1938年武漢失守后,周恩來派李克農到桂林籌建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 這座二層磚木建筑,成為中共在華南唯一的公開機構,被譽為連接延安、重慶與新四軍的“紅色心臟”。周恩來、葉劍英等革命家曾親臨指導,胡志明也曾在此工作。 如今,紀念館館藏文物1300余件,年參觀人數超30萬,2013年新展《抗日烽火映桂林》以豐富史料生動再現抗戰歲月。這里見證著崢嶸歷史,傳承著永不褪色的紅色信仰。 《救亡日報》社舊址,是一座古樸雅致、帶小院的兩層磚木小樓,寧靜中回蕩著歷史的鏗鏘。 在桂林的兩年多里,以夏衍為首的愛國文人們,以筆為槍,將報紙辦成了中共領導下的抗日輿論陣地。他們報道戰況、發表進步文章,形式生動、深得民心,發行量最高超過萬份,影響遠至南洋。 這里不僅是抗戰宣傳和政治動員的重要窗口,也留下了夏衍等新聞戰士的生活印記。眾多文化名人曾在此撰文疾呼,用文字喚醒國魂,凝聚救亡的力量。 七星景區,不僅是《陣地》取景地,更藏著滾燙的抗戰記憶。當年日軍瘋狂轟炸桂林,到處炮火連天,巖洞成了保命的防空洞。在陶行知的號召下,一群少年跑到巖洞里教老百姓認字,選定七星巖作為巖洞教育的基地,把抗戰的信心一點點傳給大家,這就是有名的“巖洞教育”。 ▲圖源:七星景區 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士墓靜靜矗立。1944 年桂林保衛戰,800 余名官兵退守七星巖,日軍違背公約施放毒氣。戰士們寧死不屈,僅少數突圍,823 人壯烈殉國。1946 年清理巖洞,823 具忠骸合葬于此,碑銘熠熠,訴說著廣西子弟的鐵血丹心。 普陀山西麓,九米高的陳光烈士紀念碑直指蒼穹,五角底座與五角星輝映,側面題詞承載著對烈士的深切緬懷。如今,紀念遺址與廣場提醒著我們:今日安寧,是先烈用熱血鑄就。 桂林七星公園烈士紀念碑1950 年建成,旨在緬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如今,這里是悼念烈士的重要場所。每逢烈士紀念日及重要節日,人們會在此舉行獻花、默哀等紀念儀式,以寄寓對烈士的崇高敬意與深切懷念。 圖為抗戰前的中正橋(解放橋)1941年左右 圖為被炸毀的中正橋(解放橋)1945年 桂林解放橋始建于1939年,最初名為“中正橋”,這座橋見證了桂林抗戰的悲壯歲月。 1944 年桂林保衛戰,國軍炸橋面阻敵;1945 年日軍潰敗,又炸斷鋼梁。 廣西省立藝術館,這座始建于1944年2月的文化地標,亦是桂林抗戰文化城的象征,被譽為“中國第一座偉大戲劇建筑”。 1944 年內憂外患之際,歐陽予倩、田漢等戲劇家借新館落成,辦起西南劇展。他們以舞臺為戰場,筆作槍,3 個月里,粵湘桂等八省從業者獻上 170 多場演出,吸引 10 萬觀眾,用藝術喚醒抗戰斗志,書寫下中國戲劇史的壯舉。 騮馬山,山形如奔騰駿馬,自古得名。這座僅高81米的石山,不僅是宋代志書中的奇景,更是桂林保衛戰中一座血染的西線主戰場。如今山脊上的抗日碉堡遺址、登山口的紀念雕像,訴說著它的壯烈過往。 1944年10月,日寇以十萬兵力進犯桂林,我守軍不足三萬,實力懸殊。騮馬山因地勢高聳、俯瞰全城,成為關鍵防御據點。將士們依托碉堡工事,拼死阻滯日軍進攻,為后方疏散爭取寶貴時間。391團官兵在此血戰日軍第58師團,直至彈盡糧絕,于青山綠水間鑄就一段鐵血傳奇。 推薦路線:從蘆笛巖打車/騎行至黑山路口(4.7公里)乘坐111路公交(兩江中學方向),于西城大道泰安路口下車。 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位于桂林臨桂區秧塘機場舊址,是全球現存唯一的飛虎隊指揮所遺址。這里保存著山洞指揮所、陳納德將軍觀戰石、飛機掩體等珍貴歷史遺跡,并陳列著由美方捐贈的C-47運輸機、軍服和勛章等文物。 1942年,美國志愿航空隊進駐此地,執行駝峰航線運輸任務,累計運送物資70余萬噸、人員3萬多人,擊落敵機超過2600架。這座遺址公園不僅是中美兩國共同抗戰的見證,更成為飛虎隊老兵及家屬緬懷歷史、寄托哀思的重要基地。 ▲圖源:桂林晚報 桂林抗戰文化名人博物館于2025年9月2日正式開館。這座占地1568平方米的場館,以“永遠的旗幟”為主題,通過“桂林城·文化人·抗戰魂”的敘事主線,生動呈現抗戰時期文化名人們匯聚桂林、以筆為槍的文化救亡史詩。 ▲圖源:桂林晚報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