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南寧 > 正文 |
春華秋實四十載 鑒往知來譜新篇 |
2025年09月15日 11:31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年鑒部 編輯:陳思羽 |
《廣西年鑒》于1985年出版第一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辦較早的省級地方綜合年鑒之一,現已連續編纂出版40卷。40年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的悉心指導下,《廣西年鑒》作為“縮一年為一冊,集眾卷于一體”的綜合信息載體,通過7000多萬文字、萬余張圖片,全面系統忠實記錄廣西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和年度發展情況,記錄八桂大地的滄桑巨變,留下拼搏奮進的光輝足跡,為社會各界了解廣西、研究廣西提供了權威詳實的地情資料,發揮了記述當代、保存歷史、發展文化、傳承文明、啟迪未來的重要作用。 《廣西年鑒》連續編纂出版40卷。 改革春風中啟程引領構建全區年鑒事業發展格局 1979年10月,鄧小平在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人談話時指出:“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1984年,《廣西經濟年鑒》編輯部成立,啟動編纂工作。1985年11月,《廣西經濟年鑒(1985)》出版,161萬字,公開發行。這是廣西第一部新編綜合年鑒,開啟了廣西年鑒事業的新紀元。1987年,《廣西經濟年鑒》更名為《廣西年鑒》。1994年,《廣西年鑒》取得國際刊號,通過香港經濟導報社向國外公開發行。2000年,《廣西年鑒》創新出版形式,以紙質年鑒為基礎,出版光盤電子版,成為廣西首部電子版年鑒。2006年,《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后,年鑒進入法治化編纂新階段。2007年11月,廣西年鑒社成建制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管理。2008年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增設年鑒處,理順年鑒編纂體制機制,為年鑒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入新時代,《廣西年鑒》的編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編纂效率、出版質量和開發利用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40年來,《廣西年鑒》按照“實事求是、嚴謹辦鑒”的原則,與廣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頻共振,以鮮明的年度特點、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在全國年鑒界享有良好的聲譽,成為海內外人士了解廣西、認識廣西的一個重要窗口,是展示廣西對外形象的一張重要名片。 1985年11月,《廣西經濟年鑒(1985)》公開出版。 在《廣西年鑒》的帶動下,全區專業年鑒和市縣綜合年鑒紛紛啟動編纂。20世紀80年代起,一批市縣綜合年鑒和專業年鑒陸續出版,在全國年鑒界嶄露頭角。《廣西年鑒》編纂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幫助和指導全區各級各類年鑒編纂,推動全區年鑒事業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廣西年鑒事業穩步發展,編纂的覆蓋率逐步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年鑒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8年10月,廣西126種三級地方綜合年鑒實現“一年一卷、公開出版”,提前2年多實現國務院、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年鑒全覆蓋”目標。2018年至2024年,實現三級地方綜合年鑒連續7卷編纂出版全覆蓋。編纂出版專業年鑒50多種,構建起以三級地方綜合年鑒為引領,專業年鑒等全面發展的年鑒事業發展新格局。 守正創新纂精品持續出版高質量年鑒成果 質量是年鑒的生命線。40年來,《廣西年鑒》始終將質量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在堅持規范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開展探索創新,持續編纂高質量的精品年鑒。在記述內容上,緊扣時事“有力度”。緊跟時代步伐,及時調整篇目內容,在全面反映年度基本地情的同時,深入反映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變化、新趨勢,注重對重大發展戰略、重要領域改革、重點民生事業等內容的深度記述和專題呈現,展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年度特點。在編纂流程上,嚴格把關“有尺度”。嚴格按照規范開展年鑒編纂,科學把控年鑒編纂的框架設計、稿件征集、編輯統稿、審核校對、稿件評審、印刷出版等全流程環節質量,利用好社會各方面資源,發揮年鑒專家的專業性和責任編輯的能動性,有效提升年鑒編纂質量。在裝幀設計上,突出特色“有溫度”。《廣西年鑒》的裝幀設計經歷了多個版本探索后,風格基本統一,顏色以“中國紅”為主,封面設計元素包括銅鼓、壯錦等,體現廣西特色。封面圖片選用當年度有代表性的發展事件圖片,講好廣西故事。在傳播方式上,大力宣傳“有廣度”。《廣西年鑒》打破傳統紙質出版的單一模式,積極擁抱信息化時代,推出多媒體光盤版年鑒,加入中國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擴大年鑒的受眾范圍,提升年鑒的社會影響力。 2025年3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在南寧舉辦《廣西年鑒》《廣西圖鑒》2025年卷組稿培訓班。 40年風雨兼程,40年春華秋實。《廣西年鑒》不負時光、蓬勃發展,編纂質量持續保持高水平,在全國、自治區年鑒成果評比中屢獲殊榮。在原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織的9次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年鑒類)評審中均獲通報表揚,先后獲評特等年鑒、一等年鑒等稱號;在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年鑒編纂出版質量評比中多次獲獎;在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三次獲獎。《廣西年鑒》發揮省級綜合年鑒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市縣級年鑒質量穩步提升。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啟動廣西年鑒精品工程,先后將25部年鑒列為廣西年鑒精品工程實施項目,促進全區年鑒編纂質量整體提升。2016年至2023年,在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年鑒類)評審中,廣西有99部年鑒獲通報表揚,展現了“廣西精品年鑒”品牌的整體實力。 《廣西年鑒》三次獲得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服務大局強擔當彰顯存史資政育人的時代價值 40年來,《廣西年鑒》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緊扣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為黨委和政府決策參考、政策研究、招商引資、對外宣傳、地情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提供資料參考,在服務中心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中彰顯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在存史方面,《廣西年鑒》逐年忠實記錄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基本情況、大事要情與改革成效,系統反映廣西改革開放初期以來的社會面貌、發展成就,為研究廣西歷史、傳承地方文化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在資政方面,《廣西年鑒》每年均作為會議材料贈閱給廣西壯族自治區兩會代表、委員,贈閱給中央國家機關部委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政機關、圖書館及企事業單位等,為重要活動、重大決策提供參考,為社會各界了解、研究廣西提供便利。在育人方面,《廣西年鑒》是傳承和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詳細記載廣西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等方面內容,展示廣西優美自然景觀、深厚文化底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效、新變化、新風貌,激發人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自信心和責任感。持續開展《廣西年鑒》“六進”(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活動,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積極作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廣西年鑒》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時代任務,牢記“存史、資政、育人”的初心使命,守正創新,接續奮斗,記錄時代脈搏,傳承歷史文脈,為當代提供資政輔治之參考,為后世留下堪存堪鑒之記述,為推進廣西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為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作出更大貢獻。(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年鑒部)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