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
從校園實驗室邁向更廣闊的領域 這所大學如何打造AI高地 |
2025年09月15日 08:2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姜界峰 通訊員 石 華 冼欣宜 實習生 王 思 編輯:李香瑩 |
技術需求一經發布,近30支科研團隊爭相“揭榜”……初秋,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桂電”)科技樓內熱度高漲,企業家、院士專家齊聚,共同見證創新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憑借充滿活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該校正為廣西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3月以來,桂電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廳人氣頗高,各界人士紛至沓來,參觀場次達206場,人數達7574人次。該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堅表示,社會高度關注桂電人工智能成果如何服務地方發展。而在目前,桂電正通過搭建平臺、推動產業應用、開展育人探索,讓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從校園實驗室邁向更廣闊的領域,助力區域創新發展。 廣西人工智能學院開學典禮現場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學校供圖 加速構建創新平臺矩陣 強大的基礎平臺是釋放人工智能潛力的基石。在桂電,一個層級清晰、功能互補的創新平臺矩陣正在加速構建。 經多輪論證審議,桂電與區內外龍頭企業籌建的廣西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式獲批組建。“該實驗室是廣西最高層次的區級科技創新平臺之一,也是全區目前唯一由高校牽頭建設的同類平臺,核心使命是引領區域人工智能發展。”張堅介紹。 張堅用“頂天立地”形象概括平臺布局。他解釋,“頂天”即努力向國家級平臺突破;“立地”則打通基礎研究到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的完整通路,解決成果轉化的“腸梗阻”。 如今,這一布局已取得顯著成果。今年,桂電獲批廣西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控制、廣西半導體芯片先進封裝與系統集成兩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至此,該校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總數達12家,在全區高校名列前茅。 此外,桂電牽頭與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廣西概念驗證中心(桂電+光電技術)”,成為廣西首批概念驗證中心,為早期技術邁向市場提供關鍵支持。不僅如此,學校牽頭申報1個廣西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深度參與申報10個,覆蓋多個關鍵領域;年初揭牌的桂電中國—東盟人工智能研究院和7月成立的桂電交叉科學研究院,也為核心研究注入新活力。 平臺搭建后,各類科研項目活躍。記者了解到,桂電主動與區內骨干企業對接,共同申報人工智能方向的廣西科技計劃項目超百項,其中學校牽頭30多項。在2025年度廣西重點項目中,桂電牽頭和參與科技開發類項目有122項,牽頭10項,在廣西高校中處于領先水平。今年上半年,學校完成成果轉化項目7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3350萬元,其中落地廣西項目36項,合同額1452萬元,落地率和本地轉化貢獻率穩步上升。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赴多地走訪,凝聚多方力量助推人工智能技術“廣西集成”落地。學校供圖 科研成果賦能傳統產業 在賀州市金利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溫車間,國內首條由桂電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稀土熔鹽電解自動化生產線格外吸睛,其成功推動了傳統高耗能行業的智能轉型。 “過去,工人在高溫環境下作業辛苦又危險,現在機器臂取而代之,作業更穩,效率大增。”車間操作工李師傅感慨。目前,該成果入選廣西科技創新“首字號”項目,并在四川、甘肅等地的稀土基地推廣應用,帶動產值超10億元,為行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能源領域,桂電同樣耀眼。在國電電力廣西風電開發有限公司集控中心,該校強保華教授團隊聯合開發的平臺,宛如“智慧大腦”,引領風電行業智能化變革。 9月8日,技術負責人楊旺春告訴記者,以往風電場需24小時專人值守,如今依托此平臺,現場數據全量遠程接入南寧區域集控中心,實現無人值班,降低了人力成本。此外,平臺還具備智能擴容功能,大幅提高故障預測精度。 比如,葉片振動預警可提前規劃檢修,避免損失;數據管理優化指標分析,減輕人員工作量;風機偏航優化系統能及時糾偏,提升發電效率。目前,該平臺已在8省11家風電企業使用,近三年新增產值超20億元。 人工智能的科研成果,也重塑了當地旅游業。據了解,在陽朔遇龍河景區,管理人員可借助桂電開發的客流監測平臺,提前半小時合理調配資源。景區過去靠猜測和人工計數了解游客數量,如今靠精準數據“說話”,游客排隊時間大幅縮短,投訴量減半,游客量創新高。 在桂電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的活力正蓬勃涌動。目前,園區內孵化企業達88家,較2021年翻倍,80%以上企業與桂電緊密相關。 該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馬傳國介紹,“園區發展成果斐然,關鍵在于打通了‘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園’的創新成果轉化通路。”他告訴記者,園區培育出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瞪羚企業,在創新創業大賽中表現亮眼。 與此同時,桂電人工智能技術團隊活躍于廣西全區14個設區市,助力各地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才活水滋養AI生態 創新驅動關鍵是人才驅動。桂電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謀篇布局,將目光投向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與人才共育。 據了解,這個暑期,該校黨委書記徐華蕊、校長張文濤帶隊走訪了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在深圳科安達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創新產品與廣西產業的適配可能性展開探討;在廣州視源電子,校友李建坤團隊計劃將項目引入廣西;同時,學校與視源股份達成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合作意向,采用“項目帶教”模式定向培養人才。 此外,桂電還與深圳校友企業依托廣西人工智能學院深化合作,推動企業導師走進課堂參與教學,將產業案例融入課程。“我們要通過‘技術適配+場景落地’的‘廣西集成’路徑,以‘狼群作戰’式培養模式,讓學生深度參與到服務廣西的真實項目中,提升實踐能力與專業素養。”徐華蕊表示。 記者了解到,桂電立足本土的合作方面也在持續發力。日前,徐華蕊帶隊前往貴港考察企業,深入調研傳統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并結合學校學科優勢,精準尋找人工智能賦能的最佳結合點。 在育人模式創新上,桂電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廣受歡迎。這門面向全校及全區普通本科高校開放共建的課程,構建了“通識基礎—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實踐創新”體系,每次授課都座無虛席,成為自治區通識教育推廣的優秀樣板。此外,由桂電牽頭聯合多方共建的廣西人工智能學院獲批,今年9月迎來首批新生。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使得桂電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近年來,桂電深度參與自治區人工智能政策制定,相關研究報告獲各方肯定。香港理工大學陳清泉院士到校講學,引發師生熱烈討論,“擁抱人工智能”已成為桂電師生的精神共識和自覺追求。 從精密實驗室研究到廣闊的產業應用,從桂林科創新策源地到服務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桂電正構建起系統化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該校在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探索之路上穩步前行,立足八桂、服務國家,釋放出巨大的發展能量。 《廣西日報》版面截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