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集聚智力資源 創新美好生活
——第九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速寫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李新雄
“請主席臺上的各位嘉賓將右手放在啟動按鈕上,三、二、一,啟動!”
9月9日,在第九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以下簡稱東創會)開幕式上,科技部、自治區有關領導,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泰國等東盟國家駐華使領館官員共同按下按鈕,中國—東盟技術交易平臺正式上線。
以“創新發展育先機 可持續發展贏未來”為主題,本屆東創會舉辦開幕式、主旨論壇、中國—東盟先進技術對接會等系列活動,集聚智力資源、碰撞思想火花、共繪科創藍圖。
國際科技合作亮點紛呈
打造高知識密度盛會是本屆大會的一大亮點。
出席會議的院士數量為歷屆大會之最。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黃日波、姜標,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弗瓦·田方等,圍繞構建更加開放高效普惠的區域創新網絡獻計獻策。
數據顯示,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成立8年來,已建成廣泛覆蓋中國和東盟國家相關機構和企業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組織技術對接活動100多場、推介項目近6000項,促成簽署合作協議630多項。
“中國與東盟有必要不斷加強技術轉移和商業化方面的能力建設。特別是通過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加強與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的合作,以此促進初創企業的創新和技術能力。”馬來西亞科技與創新部秘書長西蒂·哈米薩·賓蒂·塔普希爾在線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
中國東盟科技合作“一家親”
中國—東盟技術交易平臺正式上線,中國—東盟科技人才創新驛站啟動,向泰國國家科技發展署那龍署長頒發廣西“金繡球友誼獎”獎牌,向泰國交付北斗三號短報文智能手持終端試用機……大會促成一批重要創新成果落地。
中國—東盟技術交易平臺可實現中國與東盟國家跨區域、跨領域、跨機構的科技信息精準交互,進一步拉近中國和東盟的科技合作關系,成為科技創新資源和創新服務的“信息港口”。
中國—東盟科技人才創新驛站是面向東盟的科技創新和人才交流的一站式國際人才服務平臺,為東盟科創人才提供科技咨詢、項目對接、創業培訓、成果落地等服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捷足先登,建立了廣西南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該驛站的一員。“廣西南洋科技創新中心是新加坡和中國之間技術研究合作的典范,我相信它會促進更多的創新合作項目落成,造福新中兩國人民。”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與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女士線上發言時說。
北斗三號短報文智能手機是面向行業應用研發設計的北斗智能手持機,由中國—東盟時空中心成員單位向泰國政府贈送交付,此舉開啟了中泰兩國衛星導航多元化的良好合作。
科技創新美好生活
高樓應急安全逃生智聯系統極大提升高層火災救援工作效率和居民自救互救能力;“5G+智能井蓋中繼”及地下物聯網終端讓城市生活更智慧更人性化;用淀粉基生產的一次性塑料薄膜節能環保且價格便宜……在9月10日上午舉行的兩場技術對接會上,一大批構思新穎、接地氣的科技成果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東盟技術對接會陜西專場、節能環保專場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國內及新加坡、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近50家單位和企業參與,幾十個項目涉及新材料、數字經濟、生物技術等領域。
記者在陜西專場了解到,近年來,桂陜兩區省保持著密切的科技交流合作,通過開展科技展覽、問技高校等科技交流活動,提升了雙方科技創新能力。
陜西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郭海鷹表示,陜桂兩地科技部門在先進適用技術轉移轉化、高層次產學研合作、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下一步希望雙方繼續深化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以及現代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合作,推進區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擴大陜西與東盟國家機構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