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的父親黃忠杰替女兒戴上了大紅花,并灑下淚水。(新華社記者 劉 彬/攝)右為黃文秀生前工作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月25日,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干部群眾收看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電視直播。黎世磊/攝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韋鵬雁 凌 聰
“脫貧后,我們一起喝慶功酒。”這是黃文秀和百坭村群眾的約定。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回到家鄉百色市工作。2018年3月26日,她到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2月25日,百坭村的干部群眾集聚村部,慶功酒已存了多日,卻無心歡飲,因為少了黃文秀。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
在百坭村,鄉親們時時念著她,年輕人學著她。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她當選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文秀,我們脫貧了”
“2020年,村里最后9戶村民脫貧,全村實現貧困人口‘清零’,人均可支配現金收入超過1.5萬元。”黃文秀的繼任者、現駐村第一書記楊杰興介紹。
百坭村有470余戶人家,黃文秀到任時,貧困發生率達22.88%。基本沒接觸過農村工作的她,采取了“笨辦法”:兩個月里,遍訪全村貧困戶,繪制“民情地圖”,標記著每戶貧困戶的具體地址。
黃文秀最放不下的各項脫貧工作,都取得了突破——
道路通了。黃文秀到任時,全村11個自然屯有5個出行難。她跑上跑下,推動百坭村產業路納入政府項目庫;動員群眾投工投勞,一年內硬化屯內道路1.5公里。如今,一條22公里的水泥路,將11個自然屯連在一起;惠及百坭村的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建成了;屯內道路硬化了,太陽能路燈裝起來了。
產業火了。充分調研后,黃文秀為村里找準了產業路子:村兩委干部一起帶領群眾種植砂糖橘、八角等。村黨支部書記周昌戰說:“依托前幾年打下的良好基礎,我們近兩年對產業進行提升,建成了砂糖橘核心示范園,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山上種杉木、油茶,地里種砂糖橘、枇杷,水中養清水鴨、小龍蝦,林間放蜂箱……產業在百坭村遍地開花。全村有砂糖橘2000多畝、油茶2000畝、八角1500畝。2020年,全村賣出100多萬公斤砂糖橘,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當年,黃文秀一邊抓產業,一邊抓銷售,建起電商服務站。如今,經過提升并委托專業公司運行,兩年來電商銷售砂糖橘37萬公斤以上。
“文秀,我們想念你”
百布屯80歲的黃媽南已多年看不見了,可心里卻是明亮的,一直記得黃文秀對她的好。
百布屯是百坭村舊村委樓所在地,黃文秀駐村時就住在這里,黃媽南家在村委樓后面。駐村的晚上,黃文秀有空就去散步,一來二去就認識了黃媽南。黃文秀用田陽壯話和黃媽南聊家常,扶著她在村中散步,經常從外面帶小吃送給她。
黃文秀去世后,黃媽南異常悲傷,每次有人問起,她都泣不成聲,以至于樂業相關部門出臺“規定”,不允許到訪者打擾老人家。近兩年過去了,黃媽南逐漸緩了過來。她說:“每次有醫生來村里義診,文秀都到家里扶我過去,檢查完了又送回來,像親女兒一樣,可想她了。”眼淚不知不覺又流了下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黃文秀真心對待百坭村的每一個人,用心用情用力幫村里做事,群眾沒有忘記她,時時想著她。
“沒有文秀書記,我這個榨油作坊就辦不下去了。”村民羅向誠說。他原來在外打工,父親在家種油茶開榨油小作坊,日子過得充實幸福。但病患襲來,父親確診肝癌,花費巨大還是救不過來,全家因病返貧。
處理完父親后事,羅向誠進退兩難:想出去打工,但還有個在讀書的妹妹;想經營榨油作坊,但看著生銹的老機器心里沒底。黃文秀多次找羅向誠談心,請技術專家幫解決油茶林管護難題,協助申請到20多萬元貸款更新設備。榨油作坊生意日益紅火,2018年羅向誠家脫貧了。談起黃文秀,他一臉的難舍:“非常懷念她,總覺得她去哪里出差了而已,總有一天會回來。”
梁漢聲想告訴文秀,他入黨了;黃仕京想對文秀說,大兒子即將大學畢業,小女兒也大三了,他們都想回家鄉工作……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念到黃文秀的名字時,鏡頭對準了她的父親黃忠杰。老人家強忍著淚水的畫面,讓人感動又心酸。黃忠杰說:“家人都非常想念文秀。我要用她的事跡教育子孫后代,讓他們聽黨的話跟黨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干,一年接著一年干,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文秀,我們回村了”
今年的村兩委換屆,百坭村委注入了新鮮血液。大學生羅彩航、黃福持當選村委委員。
黃文秀駐村當年,羅彩航考上了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兩人從未謀面。“我準備高考時,聽說她來村里當第一書記,第一感覺是很奇怪,北師大的碩士居然到村里工作。”羅彩航說。
再次聽聞黃文秀的消息,是她犧牲了。羅彩航很震驚:“是什么樣的理想信念,讓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把生命都獻給了鄉村。”她從鄉親們的言談里、媒體的報道中,逐漸了解黃文秀,從不解到肅然起敬,進而立志向黃文秀學習。2019年暑假,她找到村兩委,主動做志愿服務。此后的假期就成了慣例。羅彩航說,她準備考教師資格證,村里的幼兒園招生后,爭取成為一名老師,扎根家鄉。
這樣的人,不止羅彩航一個。2020年,防災科技學院畢業生毛漢杰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也來到了百坭村。他說:“文秀書記在我心中,是一個心系家鄉、熱愛生活、無私奉獻的大姐姐,吸引我到農村來。”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像黃文秀一樣,真心對待每一個人,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去年春節期間,村里的近20個返鄉大學生受黃文秀精神的感召,組成志愿服務隊,是疫情防控的生力軍。”楊杰興說。去年以來,村里有50多名外出務工青年、在校大學生表示要回鄉創業就業。
年輕人的態度,就是鄉村的未來。一個黃文秀走了,一群“黃文秀”來了。百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中國鄉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安息吧,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