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數十年間,壯鄉兒女書寫了戰天斗地的脫貧攻堅雄偉詩篇
廣西為中國消除貧困助力添彩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韋繼川
政府救濟—扶貧開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數十年間,這四組熱詞的轉換,準確而精彩地書寫了壯鄉兒女在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戰天斗地的雄偉詩篇。
聆聽紅土地上為減貧而奮進的跫音,可歌可泣;屢屢刷新的減貧戰果,為中國消除貧困助力添彩。
解決溫飽 步履艱難
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和特困地區于一身的廣西,曾經貧困、落后糾結在一起。
群眾缺錢、缺糧非常嚴重,國家撥發救濟一直沒有間斷。據了解,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很多貧困地區還得通過政府救濟來解決溫飽問題。以1984年為例,全區就有50個縣吃“補貼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1.23元;年人均口糧269公斤,其中180公斤以下占15.8%。當時,43個縣(自治縣、市)被自治區確定為“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的具體支援對象。
“還在生產隊時,我們的生活比較艱辛。分田分地到戶后,種田有收獲,完成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鵬洞村龍屏莊農民鐘採賢回憶,當時隊里每人大約能分到9.2分責任田和三四分坡地。利用分到的田地,他開始種植黃麻、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經濟收入比原來翻一番。
而在廣西首先探索包產到戶或類似包產到戶辦法的都安、宜山(現宜州)、環江3縣(自治縣),境況卻不太一樣。
“飯是能吃飽了,但手上沒有錢。”都安瑤族自治縣三只羊鄉花周村村民袁福袍回憶,每人一畝多的耕地,土層很薄,缺肥,只能種玉米、紅薯、黃豆等產量很低的農作物。還有每人十幾畝荒地,幾乎全是石頭,無法耕作。
縱觀廣西,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深處石漠化片區的貧困地區,山地占地面積高達87.87%,人多地少,耕地質量差,生產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當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政府救濟。
“當地干部給貧困群眾送棉被、衣服,送錢,人剛離開村,有的村民就拿去換酒喝或買魚買肉回來打牙祭。過段時間,又恢復原來的窮樣子。”2006年底,記者在凌云縣采訪時,當地一位扶貧干部曾訴苦道。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狀況。”干了30多年扶貧工作,如今已退休的自治區扶貧辦干部覃延學坦言,最初,廣西在扶貧形式上仍未擺脫“救濟”的做法。
扶貧開發 點面開花
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累積減貧經驗。
“扶貧”兩字,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人們視野,廣西的減貧工作從單純救濟轉向經濟開發。自治區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和專項資金,增加人、財、物投入,實行開發式扶貧,利用以工代賑的物資、資金幫助貧困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過程中,廣西進一步強化措施,調整思路,用倒計時的方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將307個貧困鄉鎮、1012個特困村作為重點扶持區域,用7年左右的時間,到2000年基本解決全區8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扶貧壯歌——
道路通,產業興,有水喝,住瓦房,貧困群眾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從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到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以解決貧困地區(含邊境地區)飲水難、行路難、住房難和用電難等基礎設施落后狀況為目標的大會戰接二連三,捷報頻傳。
進入21世紀,扶貧攻堅提升了“脫貧”的成色。廣西把扶貧重點區域從貧困縣深化到貧困村,以貧困村規劃為基礎,以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重點,健全、完善和規范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制度,縱深推進扶貧開發。
2012年的春天,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號角在八桂大地吹響。壯鄉兒女以連片特困地區和貧困村為主戰場,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盡快實現脫貧致富為首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堅持開發式扶貧,堅持統籌發展,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共同推進,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聚焦精準 攻城拔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中國的扶貧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為新時期中國扶貧工作指明方向,從此全國開啟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精準”關乎脫貧攻堅成敗。
“十三五”以來,廣西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史上最嚴”的精準識別在全區拉開,廣西在全國率先開展動態調整工作,一支1.7萬人的五級扶貧信息員隊伍活躍于田間地頭,對建檔立卡數據質量核實核準、信息常態化更新。
找準“病根”,開對“藥方”拔“窮根”。廣西鎖定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靶向深度極度貧困,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匯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37位省級領導每人聯系一個貧困縣、一個貧困村,一定6年,直至脫貧;9112家區內單位定點幫扶5379個貧困村;2016年以來,累計選派駐縣工作隊隊長222名、駐鄉鎮分隊長2310名、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10379名、駐村工作隊員60881名。
編制廣西“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整村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片區扶貧攻堅、革命老區精準扶貧、金融扶貧等5個扶貧專項規劃,并結合自治區政府出臺的20個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構建起精準幫扶到村到戶的“1+20”扶貧政策體系。
緊緊圍繞解決涉及民生的“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突出問題,廣西打響了“四大戰役”,同時繼續打好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粵桂扶貧協作“五場硬仗”,進一步夯實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
2017年5月,廣西在全國率先出臺一套管理辦法,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5000個貧困村(2018年增加至5379個)、54個貧困縣的信息數據進行及時采集更新,通過建立精準扶貧臺賬,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
始終在“精準”上做文章,2018年,龍州成為全區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定貧困縣。
一系列的精準扶貧“組合拳”立竿見影,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捷。
風雨過后終見彩虹。2020年11月20日,全區54個貧困縣“清零”,廣西脫貧攻堅取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了鄉村的全面振興,壯鄉兒女始終奮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