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落戶村莊當“農夫” |
2021年02月15日 17: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輯:王飛 |
光明日報記者 劉艷杰 “我臘月二十九回家,年前得把這個大棚里的育苗工作都弄完。”臘月二十三,農歷小年,山東青島平度市明村鎮巡棧村,來自北京的銷售商鄭維營還在他承包的大棚里忙活著。 鄭維營原本在北京做果蔬銷售,常來明村鎮收購小西紅柿,但是這里的小西紅柿太緊俏了,老是遭遇“收不到”“排隊等”的問題。有錢買不到,這可咋辦?為了穩定貨源供給,鄭維營和合伙人鄧瑞先一商量,干脆自己留在村里當“農夫”吧。 2017年,鄭維營和鄧瑞先在巡棧村投資200萬元,成立了“農夫天下智慧農業產業園”,一期400畝、28個小西紅柿大棚拔地而起。“農夫天下”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從種到收實行公司化管理。 “這里的小西紅柿為啥好吃呢?主要是水土的問題。”鄭維營解釋說,明村鎮地處北緯36.9度的膠萊河畔,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而且水偏堿性、土是鹽堿性土壤,對很多農作物來說,這不是啥好的水土條件,但卻特別適合小西紅柿的成長,造就了當地小西紅柿皮薄肉脆、清潤鮮美的特點。 臨近春節,明村鎮2000多個小西紅柿大棚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平均每斤高達十三四元的地頭收購價,到達北上廣和江浙一帶的超市,價格已經翻番,但依然供不應求。”明村鎮黨委委員、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孫忠偉告訴記者,按每畝產17000斤,收購均價10元來算,每畝凈收入十萬元很正常。所以,明村鎮的村民們戲稱,他們現在過的是“柿”在“幣”得的小康生活。 “年輕人都返鄉創業了,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村里的幼兒園滿員了。”孫忠偉說,產業振興激勵了“人”的振興,而“人”的振興又鞏固和推動著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孫忠偉告訴記者,在明村鎮,像“農夫天下”這樣的產業合作社越來越多,日臻成熟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不斷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明村鎮成功入選。 “去年收了700萬斤,還是不夠賣的,今年計劃再增加400畝的產量。”鄭維營說,他現在常駐平度市,和巡棧村的村民一樣,每天扎根在田間地頭,很少回北京。未來,他也許會像當地村民一樣,到青島市區買套房,把家都搬過來。 掃描二維碼看短視頻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5日 03版)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