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普安、沿河:茶農摘掉貧困帽
本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近日,趁著天氣晴好,在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茶園里,數十位村民正忙著采摘茶青。“今年是‘白葉一號’第一次采摘,主要是打頂采摘,以采代養。”屯上村村委會主任蔣成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白葉一號”由于貴州海拔較高,因而生長速度較慢,采用“打頂采摘”技術可擴大樹冠面積,讓枝葉更茂盛。“雖然現在茶苗看上去還比較矮小,但只要我們精心管護,預計5年后便可進入豐產期,為村民源源不斷地帶來穩定收入。”蔣成勇說。
2018年10月份,普安縣接受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捐贈“白葉一號”茶苗600萬株,在地瓜鎮屯上村、白沙鄉卡塘村規劃建設茶園2000畝;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也受贈了360萬株白茶苗,在中寨鎮的志強、大宅、三會溪等3個一類貧困村建設了茶園1200畝。
對于普安、沿河兩地群眾來說,種茶不算陌生,但種植白茶還是“頭一遭”,會不會水土不服,大家心里真有些犯嘀咕。
但是,群眾增收脫貧的希望、黃杜村鄉親們的關愛,讓普安、沿河兩地的干部絲毫不敢大意。兩地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既把茶葉種植專家請到田間地頭現場授課,也組織相關人員到黃杜村考察學習見世面。
對于捐出的白茶苗,黃杜村就像對待遠嫁的女兒一樣關心。從2018年8月份平整土地開始,該村派出技術人員長期在普安、沿河蹲點指導,手把手教當地村民種茶。
黃杜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先后來到普安縣10多次。今年3月初,普安的白茶最先迎來采摘,盛阿偉擔心當地村民不會采摘,影響茶園后續發展,帶領技術人員驅車2000多公里,從黃杜村直奔白茶園,現場示范采摘。
教學相長,普安縣的干部群眾邊實踐邊學習邊探索,總結摸索出了“兩建三看四要”的茶園后續管理經驗,茶苗成活率超過95%。
種植白茶是為了讓貧困群眾摘掉貧困帽,普安、沿河在推進白茶種植過程中,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普安縣按照“1畝白茶苗帶動1個貧困人口,1戶貧困戶不超過5畝”的原則構建白茶產業扶貧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企業共享30%、貧困戶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轉共享5%”的比例分享發展收益,2000畝扶貧茶園共計帶動貧困戶862戶2577人增收。
截至目前,普安縣地瓜鎮、白沙鄉的白茶種植基地各成立1家合作社,茶園范圍內的所有貧困戶均是合作社社員,其中440余戶貧困群眾還參與到茶園雜草清除、土地整理、茶苗種植、茶園管護等工作,戶均獲得勞務收入4600多元。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村民譚化愛,雖然丈夫因交通事故喪失勞動能力,全家生活困難,但自從承包了10多畝地種植白茶后,不僅自己成了茶園管護人員,而且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摘掉了貧困帽。
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則推行了股份合作制,以強化利益聯結,推動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該鎮將受贈的白茶苗折資量化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此外,縣里還撥付550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3個村集體的名義入股,同時組織農戶入股39萬元,齊心協力做大做強白茶產業。
種得好,也要賣得俏。為了打開銷路,普安縣引進浙茶集團投資2.8億元,建設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開發茶產品,改變了傳統茶農“單打獨斗闖市場”的局面。
浙茶集團貴州天香茶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玉杰說,浙茶集團與普安、沿河均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負責產品銷售。目前,浙茶集團已經給這款“扶貧茶”注冊了“攜茶”商標,取“東西部攜手共奔小康”的美好寓意。
在扶貧茶園的示范帶動下,如今普安全縣的“白葉一號”已經發展到1.1萬多畝;沿河自治縣中寨鎮的白茶種植面積也突破了5000畝。
“白葉一號”安家貴州高原,帶來了新的茶葉品種,更帶來了新的產業發展思維。普安縣委書記農文海告訴記者,“通過種植‘白葉一號’,當地群眾學會了東部地區先進的種植、管護、加工技術和發展理念,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為普安茶產業發展壯大培養了人才”。
如今,普安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重點產業大力發展,目前擁有茶園14.3萬畝,其中投產茶園9.1萬畝。據統計,僅茶青采收、加工生產就能帶動該縣6000多戶群眾實現戶均增收過萬元。
上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