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臉識別系統”不僅可以對果形篩選,還能對每棵橙子的糖酸度進行檢測。拼多多供圖
彩云網評特約評論員 渝西鋒光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構建數據在農業領域開發利用的場景。加快“三農”領域數字化部署,促進“大數據+農業”產業的結合發展,充分挖掘數據“富礦”、提升“三農”精細度和價值鏈水平。
農業數據化、提升“三農”數字化水平是大勢所趨,在境外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背景下,加大“三農”領域新基建、加快培育“三農”數字經濟消費新業態等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已有部分企業“捷足先登”國內數字農業領域,比如阿里巴巴通過實施“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率先由農村電商全面轉型數字農業領域。但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三農”新基建相對薄弱、農業數字化所需軟硬件投入相對不足、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民中的普及程度相對較低……橫亙在“三農”、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面前的“數字鴻溝”現象亟待消除。
“春江水暖鴨先知”,“三農”領域的數據要素市場空白,早已吸引來眾多市場主體的敏感觸角。重慶農行推出惠農e貸“黃連貸”“茶葉貸”等線上產品,以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阿里巴巴針對疫情防控啟動“春雷計劃”,提出要在全國加速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通過原產地直接采購、組織產地溯源直播等,促進農產品進城……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正在農業轉型升級當中發揮愈發重要的賦能作用。隨著數字化技術、數字化金融、數字化流通和數字化銷售等數字農業四大“新基建”,在“三農”領域的深入拓展,具有規模效應和平臺經濟特質的“三農”數字經濟優勢愈發明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三農”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作用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構建數據在農業領域開發利用場景只能加快而不能延緩。新冠肺炎疫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帶來沖擊,但也讓“三農”數字化轉型加速迎來了窗口期和風口期。立足問題導向,消除政府與社會機構之間的數據壁壘,疏通完善權威高效的公共數據資源和數據采集渠道,讓“三農”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起來;進一步完善數字共享服務平臺,激活“三農”大數據資源,讓數字金融、數字消費等新興業態為“三農”提供新生動力;細化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加大新基建在“三農”領域投入,通過云技術、視頻技術、大數據及AI等數字化手段,讓城鄉統籌貢獻優質社會資源,使城鄉教育更均衡、城鄉醫療更完善、城鄉環境更美好,不斷提升民生福祉……
搶抓數字化機遇,提升“三農”精細度和價值鏈水平,需要大幅減少政府對要素直接配置、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同時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只要有力引導起各類要素協同向“三農”領域集聚,就能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消除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夯牢“三農”壓艙石。
彩云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云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