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4日電(記者水金辰、劉方強)《千里江山圖》《最后的時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些耳熟能詳?shù)睦L畫藝術珍品,如果用一團棉花來制作,將會如何?或許,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國絲畫院”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震撼。
一撮棉花、一把剪刀、一個鑷子,袁洪濱正在用這些簡單的創(chuàng)作工具,借助拉、捻、搓、剪等指尖技法,將一簇簇棉花,或變成片或變成絲,通過不同的力量和旋轉(zhuǎn),在畫板上為一幅即將完工的精美畫卷做最后的修繕。
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被稱為“絲畫”,棉絲之外,絲滌綸、腈綸、植物絲等幾乎所有的絲都可作為作畫的原材料。袁洪濱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了近40年。而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竟萌發(fā)于他在紡織廠工作時的生產(chǎn)實踐。
1979年,作為知青的袁洪濱從農(nóng)村回到城市,成為馬鞍山市紡織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一次偶然的培訓機會讓他接觸到了鐵畫這一藝術形式,并萌生興趣。“回到紡織廠,我覺得用棉花作畫比用鐵作畫要簡單得多。鐵是硬的,棉花就拿把剪刀,捏捏、搓搓就可以了。但是這一搓一捻,我覺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想起這次“人生的選擇”,袁洪濱感慨萬千。從最開始的黑白畫、肖像畫,到彩畫、風景畫,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在對棉花肌理和藝術審美的潛心鉆研。小小的棉花在他的手里玩出了新花樣。
在創(chuàng)作《最后的時刻》時,袁洪濱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技藝。一個多月,每天睡在車間,見到人都繞著走,不愿意和別人有太多的交流,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那幅畫里。
但一陣大風毀掉了他心中的最佳感覺。為了調(diào)整窗戶光線,他用三合板作了遮擋,一天中午回家吃飯,因為窗戶沒關,三合板倒在了畫面上,畫面上的棉絲灑落一地。
“當時整個人都癱掉了。”袁洪濱說,后來即便做了恢復,很多原汁原味的肌理和感覺,包括當時的力度、沖動、柔軟度還是缺失了不少。
如今跟在他身后做“絲畫”創(chuàng)作的有20多人,“一開始都要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棉花拉毛’這個動作,由于不同的力度、角度,都會拉出不同的效果,需要連續(xù)幾個月練習這個動作。”“絲畫”創(chuàng)作者張家紅說。
目前,袁洪濱已先后總結(jié)歸納出130多種手工技藝的搓、拉、捻、剪、貼、拔等技巧和方法,作畫使用棉花的顏色也達到了幾百種。
在他看來,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不斷改進的過程。創(chuàng)作者只能反復摸索,沒有捷徑。
“古代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中華最古老的絲棉和現(xiàn)代手工技藝在這里又完美“相遇”。正是有對細節(jié)的追求,才保證了我們能看到這些極高造詣的絲畫造型和色彩控制。”一位參觀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