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 尹力)北京于2月22日至24日啟動今年首個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在此期間的空氣質量總體呈現“白天改善、夜間污染”的變化特征。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介紹,多項監測數據表明,本輪空氣污染過程是由區域性污染傳輸造成,需繼續加強協同防治區域大氣污染。
根據通報,受區域大氣污染擴散條件不利,以及元宵節煙花爆竹燃放影響,2月19日至24日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一次持續性重污染過程,主要覆蓋京津冀、河南北部以及山東部分地區,空氣污染區域空間分布上表現為“西高東低”。
受擴散條件不利及區域污染輸送影響,同期北京也發生一次空氣污染過程,但本次過程中,北京受到小尺度天氣系統擾動的一定影響,污染程度總體較輕,以輕中度污染水平為主。
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通報稱,本次空氣污染過程較為明顯地反映了區域性污染傳輸對北京空氣質量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環境衛星遙感連續監測表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存在大面積區域性的空氣重污染,并在偏南風或偏東風的影響下污染物向區域北部匯聚,造成北京的空氣污染水平上升;
——PM2.5小時數據監測表明,本輪污染過程中,北京的PM2.5濃度存在4至5次顯著波動,在數小時內濃度水平可從“優良級別”迅速上升至“重度甚至嚴重級別”,且反復出現多次,反映污染傳輸較為迅速;
——PM2.5濃度空間分布也反映出明顯的區域污染傳輸影響,如21日夜間偏南風造成空氣污染“南高北低”,22日夜間偏東風造成“東高西低”,23日夜間偏南風再次造成“南高北低”,明顯反映出不同風向造成的區域污染物回流影響北京的情況;
——PM2.5組分監測表明,與燃煤相關的硫酸鹽在本輪污染過程中占較大比重,而北京在能源結構上清潔能源占主導,已經接近無煤區,較高的硫酸鹽含量反映區域燃煤污染傳輸對北京的影響。
該中心還提到,近期京津冀區域天氣系統較弱,偏南風、偏東風較為盛行,濕度較大,區域擴散條件較為不利,需要加強協同防治區域大氣污染,以促進改善區域整體空氣質量。(完)